【媒體分析】藍營打破了媒體戰模式,是重要警號

0
346

今次DQ的整體部署和以前不一樣,跳過了以前的固定模式。

這意味著,將來的打壓會更加無路捉,更突然和跳躍。

今年五月吹風立國安法時,我還是接受了《蘋果》專訪,拆解藍營的媒體戰策略。其實,我當時好驚。

但能講的話不去講,縱有自由亦白枉。

第一步,引爆話題;
第二步,將親中民意數據化;
第三步,把數據上交相關決策部門;
第四步,政府以法治之名達成目標。

用《23條》「聯署」推動港區國安法、用投訴信推電訊局懲處《頭條新聞》、發動投訴迫港台延長利君雅試用期。

以上四部曲無一錯漏,我以為已經找到媒體戰的模式。然後,北京大力一推,今次 DQ 四個泛民,接近無先兆可以,只得建制報章吹吹風,然後《香港01》就有獨家名單了。

今日《01》又放料,指建制社團收到「總動員令」,今個周末會全港擺街站撐 DQ。

完全違背以往的大方針,先累積數字,再用政府部門使橫手。現在是直接執行指令,再造勢洗太平地。

意指,我們已不能透過了解藍營的步驟,預測下一步操作。中央一個指令,一日就上行下達,話推就推。

底線思維,來到香港就是無路可捉的紅線。藍營已經沒那麼在乎輿論戰,以前較為精巧的設計,現在也變得直接強硬。

最黑暗的怎可能是今天?從來都是明天。

五月時我在訪問中講過,有專業資格的界別會最快面臨清算。

而今日《文匯》吹大風,要用早前拘捕區議員鄭麗琼的刑事罪行「煽動意圖」,取消九龍塘宣道小學一名教師的牌照。

法治已經無路可捉了,分崩離析。香港人,小心撐住。

今次DQ和2016年那一次,概念不同。

由2016年人大釋法開始,任何關於政制的法例,都越來越用詞模糊,向黨語發展。

當時大家以為,以宣誓為由,讓立法會主席擁有主觀判斷所謂真誠態度的權力,掌握褫奪議員資格的自由。

四年前政府引導到大家以為,問題在於形式,通了關,然後乖乖地玩議會遊戲。

只是,當時某些派別的支持者,批評青年新政「玩爛」了宣誓,導致反對派支離破碎。

但事實上,最溫和的拉布手段,如今都被納入基本法104條的限制之中,泛民最愛擁護的一國兩制,如今變成DQ自己的藉口。

世事從來不會單獨出現,有因必有果。大家同坐客機,彼此都是同命鳥。

如今你怪人槍頭指向你,當時人大釋法,你又責怪了誰?

我覺得去留的問題已經不重要了。我們要遲來地重新找到共識,政客再將公眾的視線指向議會,真的有意思嗎?

民主從來沒有光明過,又何來最黑暗一天。

與其批評香港人對你們的批評,不如反思在一年幾的浪潮裡,你們何以又把好牌玩爛,再次淪為公敵?

某元老說,當年怎能預計到會向這個方向發展。這不就是問題所在?

身處浪尖,香港人小心睇路。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