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該如何在是次美國大選中定位?

0
406

在美國大選的投票截止日,兩位總統候選人都在密鑼緊鼓地跨越不同州份進行演說。同時不論是海外還是本地的香港人都對他們的外交政策議論紛紛,不斷舉出對對面不利的文章與論點,為的就是證明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才是真正對香港和美國未來好的總統。

總統特朗普(或川普)或者是美國歷史上針對中國發表過最多言論的總統。他一向包裝自己為「最對中國強硬」的候選人,成功吸引了大量港台及立場反共的支持者。有居美港人積極參與特朗普的街站宣傳及演說集會,高舉「Hongkongers for Trump」的標語,甚至有人在網上發起 #hkfortrump 的運動,以香港人身份支持特朗普。

香港人怎樣看這場選舉或者支持哪個候選人,其實對於外界一點也不重要,亦不會左右到大選結果,但為什麼打着「香港人」的名號去支持任何一個候選人,卻會在國際層面上對香港造成不利因素?

在過去一年,武漢肺炎一疫令國際社會看清中國的極權政體如何欺暪真相,令全世界陪葬,賠上過百萬性命。反共情緒逐漸囤積,而「中美競爭」的路線亦成為「華盛頓共識」。國際要制裁中共的決心已成,但若香港與其他反共聯盟都不斷地為一個候選人站台,不但會因為以外人身份評論美國內政而引起外國社會對港人的反感,更加會破壞近年港人與兩黨以血汗所建立的友好關係。

我們必須要知道,港人過去之所以能夠成功爭取美國跨黨派的支持,並不是單靠他們對民主人權的重視,而是以美國的利益為最大前題。而美國之所以一直「無條件地」為港人發聲,主要基於兩大元素:

首先,中國的軍事擴展及間諜行動令兩黨明白中國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同時中國在東突厥、西藏及香港侵犯人權的事跡亦嚴重違反了美國的核心價值,令持份者明暸中共的問題迫在眉睫,必須優先應對。

其次,外界一直塑造香港示威者為爭取「普世價值」、與基本自由及人權同行的抗爭者。這些價值本來就是超然於任何黨派政治,反共議題不是任何一黨的專利,令兩黨也有同等的誘因和理據去促進香港的民主進程。

在過去幾年,美國的港人組織一直與兩黨議員維持友好關係,推動議員參與和香港相關的事務,故兩個黨派的議員都非常踴躍地支持上年的《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和最近的《香港人民的自由與選擇法案》。

這樣的跨黨派共識得來不易,是美國游說工作的重要資產。美國現時的政治氛圍兩極化,以香港人名義為任何一個候選人站台,很容易會將香港人與一個政黨掛勾,而破壞與另一邊的連繫。將香港議題降格成黨派之爭,容易令香港淪為兩黨談判的政治籌碼。假設未來的美國議會仍然會由共和黨和民主黨平衡主導,失去任何一黨的支持,都會增加通過對有利香港的法案的難度。

再者,美國對於選舉期間任何的假新聞和大外宣都十分敏感,不少的社交平台都在這兩個星期公佈特別的「社群用戶守則」,Instagram 更暫時停止所有 Hashtag 的「Recent(最新)」頁面,以避免任何以大批量文宣傷害大選及候選人受到關注。故此,香港人若熱烈地擁護任何一個候選人,甚至推動支持單一候選人 Hashtag 運動,更有機會被大眾視為網軍,實行香港版的中國式大外宣,破壞港人在國際社會的公信力。

選舉臨近多時,有關對付中國的議題一直都有被政治化的趨勢,而當中的事件不單止削弱兩黨的合作基礎,更減慢了美國推行制衡中國的措施,正正就是一個例子去警惕港人,明確歸邊最後只會深化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矛盾,加劇美國在這些事上的政治兩極化。當美國政局動盪,政客無法專注於對外政策時,反而更容易令中國有機可乘。

為了保障香港的議題能夠在美國議會、民間得到最大的支持,香港人必須要對美國內務有一定的敏感度。我們要明白美國選民的視野不會停留於候選人的對華政策,而是他們整個政治綱領會怎樣切切實實地影響他們自己的利益。我們要抱有耐性和同理心去理解美國選民的心態,而非理所當然地將香港人的利益套用於美國選民身上,以外人的視角指指點點。

當然,每個人都有權表達自己的意見,就算香港人沒有票,也算是美國國策的持份者,理應享有評論美國大選的自由。但在發表己見的同時,我們都不應該自稱代表全香港去支持某個候選人,高舉「Hongkongers for Trump」的標語表忠,以免波及美國在香港議題的跨黨派共識及香港人在國際間的名譽。

最重要的是,美國大選無論最後勝利誰孰,香港人都必須繼續海外的倡議工作,盡量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港人必須要明白 all-in 某個候選人,隨時會切斷不少在美港人組織與兩黨所建立的友好關係,押上香港人的國際形象。講起來有點左膠,但我並不是說港人的國際形象凌駕香港的本土利益,而是我們必須承認,兩黨及民間對港人的良好印象的確有利促進美國政界支持香港抗爭。

為了港人的利益,我們必須要表現出願意和任何一位持份者合作的態度,同時積極探討港人應該如何在政局大洗牌的新境象下,保持兩黨議員對香港的支持,繼而調整我們的倡議及游說策略。

 

(部分內容參考作者於《The Diplomat》刊登的英文文章)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