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中國組」大部分前成員加盟《眾新聞》 新中國組料 3 月啟播 前採主黃麗萍 :續中國新聞夢

0
437

有線新聞早前大地震,王牌中國組更總辭抗議裁員,外界關注他們的動態;有線中國組原成員和眾新聞宣布將「合併」,已離職的 11 名原有線中國組成員,其中 10 人會加盟《眾新聞》,包括主管司徒元和助理採訪主任黃麗萍,另設「眾新聞中國組」,預計會配合北京全國兩會舉行,3 月 1 日新的「中國組」節目會播出,「好開心有呢個機會,可以大家重新出發,繼續我哋中國新聞嘅夢想。」黃麗萍說。

《眾新聞》總編輯李月華指,加入有線中國組後,眾新聞的編制會由原本的 13 人,倍增至 26 人,對他們的財政會有壓力,但目前未有眾籌計劃,期望設中國組可以吸引訂閱,「的確係好大膽行呢一步,唔會話我哋一定成功,但唔試就唔使講成唔成功」。

短期內不會派員回大陸採訪

李月華又承認短期內不會派員到中國大陸採訪,「我哋承認呢個係缺乏,但係咪代表我哋做唔到中國新聞,唔係」。

黃麗萍則表示,雖然未必能到大陸採訪,但相反在網媒平台亦會帶來更大空間,「唔會好似電視台咁,無片就唔出得街。」

「大家總辭得,唔差在再試多一個機會,俾自己行多一步,結果無人可以預計,可能好多人真係好鍾意睇中國新聞呢 … 我對大家做到出嚟嘅嘢有信心。」黃麗萍說。

加盟《眾新聞》的有線中國組前助理採訪主任黃麗萍。

黃麗萍:同事希望繼續一齊做中國新聞

去年 12 月 1 日有線宣布裁員,觸發員工辭職抗議,當中在職的 11 名有線中國組成員更總辭抗議,到年底 12 月 31 日播出原班人馬的有線中國組節目,時隔半個月,原本的中國組人馬宣布集體加盟《眾新聞》。

黃麗萍表示,當初總辭時未有計劃,「無諗過將來會唔會重組,或者繼續做呢行,大家無諗過」,但結果外界有強烈聲音,希望他們可以重組,同事間商討後均希望可以繼續「一齊做中國新聞」。

《眾新聞》總編輯李月華形容,今次前有線中國組大批成員加盟,是破釜沉舟之舉。

李月華:破釜沉舟

李月華就指,今次合作機會「從來未諗過」,在有線中國組傳出總辭消息後,在商討時得出合作的結論,「覺得值得試,因為都無嘢損失」,她形容是「破釜沉舟」的做法。

李月華透露,《眾新聞》經過 4 年的發展,至今仍未能做到收支平衡,當初成立時目標是做到 4,000 個訂戶,每人每月贊助 100 元,「但而家未到,每個月未去到 breakeven」。中國組加盟,會令眾新聞的全職員工倍增,加上搬到面積較大的辦公室和增設直播室等,「計條數就係(成本)乘二」,但無計劃發起眾籌,因為認為眾籌偏向一次性,希望可以增加訂戶支持他們擴充,有助長遠發展。

去年初曾代表中國組,在疫情初期留守在武漢的翁維愷,曾經在《眾新聞》任職,之後才轉職有線中國組,未來會重返眾新聞,他表示很清楚兩家公司各有限制,網媒確實人手資源不足,但平台非常自由,「想做咩都得,諗到 idea 就去做,做完就會出到街」,期望未來在眾新聞可以帶來更多種類的中國新聞, 「唔一定淨係 hard news,電視台未必做嘅都可以做」,例如介紹中國內地文化如書本、獨立樂隊等,「我話唔到俾你聽會成功,但起碼我肯去試先」。 

「我哋選擇繼續,關鍵係大家係咪選擇我哋,我哋拋個身出來,繼續做中國新聞,觀眾係咪想睇,肯唔肯真係拎錢出來 … 有無成績就要睇大家。」翁維愷說。

台灣是可以開拓的領域

 《有線中國組》過去以現場採訪見稱,例如留守武漢、直擊烏坎村衝突,以至在酒店訪問李旺陽,還有在北京、廣州駐站的直擊報道等,但未來的《眾新聞中國組》,未必能夠再到深圳河以北採訪,李月華表示,她們不會假定必定不可以到中國大陸採訪,但最少「短期內」會專注於站穩陣腳,她承認這對於做中國新聞是「缺乏」,但指內地親身採訪亦不是中國新聞的唯一元素,「中國新聞個領域可以好闊」,中國發生的事影響亦包括香港以至全球,未來可以跳出過去中國新聞定義的框架,台灣亦是可以開拓的領域。

黃麗萍則指,以往在電視台以畫面主導,「好多中國新聞可能無咩畫面,就會 playdown 咗」,轉到網上平台發揮空間反而更大,例如可以用文字、圖表以至主持人對談來表達一些以往難以呈現的新聞,「只要有趣值得寫,就會用我哋嘅方式表達」,亦可能會新增嘉賓對談,以及新聞背景分析文章等,「背後有咩來龍去脈 … 用文字去寫得深入小小,以前電視好難做得咁深入」。

一眾前有線中國員工以及《眾新聞》原班底都表示,新環境新平台資源必然吃緊,李月華預期中國組員工將要一身兼數職,例如協助後勤製作、拍攝等,唯有靠每人多走一步,「有樣嘢係無限,OT 係無限」,在種種資源和條件限制下,都是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態,畢竟開拓中國組和維護新聞自由空間一樣,不試試看不會知道結果。

「如果試咗唔成功 … 」李月華說。

「咁我哋再搵工囉。」黃麗萍接著說。

曾備受推崇的有線中國組走入歷史,將重組成眾新聞中國組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