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數學 — 一條命值幾多錢

0
353

聽說,生命誠可貴,人命無價,幾多錢都不能買起一條人命。真的嗎?

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談到一個人命有價的例子。八十年代,美國放寬公路車輛限速至最高每小時 65 英里,提速 10 英里,但公路車速愈快,車禍死亡的人愈多,為何不減慢車速、珍惜生命呢?

答案很簡單,容許開快車,因為可以省卻交通時間,時間就是金錢,死人雖然多了,但多出的時間用來勞動,經濟有得著。有經濟學家嘗試估算,每條多死了的人命,換來多少額外的經濟效益?粗略的答案是,美國人願意以一條人命的代價,換取約一千二百萬港元的經濟得益。

很殘酷的算術,但不幸地,瘟疫無止境的今天,各國政府心裏都在計這條數,只不過難以計得清楚。是日,確診數字在全世界範圍創新高,有 23 萬人;疫症未息,但為什麼很多國家已放寬限聚、重啟經濟?說到底,就是不惜冒新一波爆發的風險,都要經濟繼續運轉,認為重啟經濟、街上車水馬龍所製造的經濟價值,一加一減,高於人命的價值。

香港政府亦如是,疫症第三波爆發,危機比第一二波嚴重,但猶猶豫豫才恢復抗疫措施,食肆禁堂食只禁晚上、家居工作半桶水,心裏也在計這條數。早前特區政府放寬限聚,室內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如展覽場地,不限人數;反而空氣流通的室外活動如長跑比賽或街上遊行,卻繼續限聚,當然有政治考慮,製造理由打壓異己,同時也在計算經濟價值:在他們心中,重啟經濟可以製造價值,長跑行山沒有價值,示威遊行是負價值,才出現這些違反科學、思維犯駁的抗疫措施。

如此計算是否錯?很難說。

當疫情持續,間歇爆發,一波再一波再一波,再延續多月,每一個社會始終都要認真計這條數:我們可以接受死幾多人來換取社會與經濟繼續運轉?

疫症「守得好」是否好事?也很難說。

眼看英美陷疫症困境,小粉紅拍手稱快,但不要高興得太早。也許半年後,歐美死傷枕藉,卻已得到一定的免疫力,浴火重生;但顧盼自豪的大中華地區,卻因為防疫做得好,甚少人染病,大眾無抗體,連短暫的抗體都沒有,疫苗又未普及。到時候,還是否繼續封關?繼續長年鎖國,則經濟崩潰;大開中門,則悲劇始終要上演。

瘟疫下有「新常態」,說得輕鬆,眼前「新常態」究竟會如何改變我們的日常與世界的秩序,不易想得通。

 

作者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