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教育】中史科教國家克服列強侵略、英國對港「佔領」奮進史 藉林則徐事蹟教「前人保國安決心」

0
397

教育局今年初公布國家安全教育框架,要求將國安教育滲透至各科教授,今日(26 日)公布 4 個中學科目課程框架。《立場》翻查中史科課程框架,表明要學生清楚理解國家從被列強侵略、「英國佔領香港」,及後國家克服困難, 並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奮進歷程」,從而強化學生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責任心。

其中在教授「清時期列強入侵」課題時,當局建議在初中階段藉不同歷史人物如林則徐的事蹟,讓學生體會「前人為保障國家持續安全發展的決心及貢獻」。

教育局今向學校發通和,同步公布中學中國歷史、歷史、生活與社會以及經濟科的課程框架文件。其中在中史科課程框架,文件指出可在初中階段引用林則徐為例子;至高中階段,文件指應教授「列強入侵」行為如何威脅國家政權及領土完整,「從歷史維度了解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

框架文件又提到,學生要認識清中晚時期列強入侵中國的歷程、其對中國的影響,舉例包括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又建議教師利用多元的一手史料如照片、漫畫、文獻及短片,讓學生認識不同戰役及相關條約如何危害國家政權、主權及領土完整。

教「五四運動」 學中國文化傳統「歷久不衰」

提及「五四運動」課題時,課程框架文件引伸至教授「文化安全」,指中國文化與傳統雖備受挑戰,仍然「歷久不衰」,「成為中國人立身處世的依據」,藉此增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感,「明白文化安全是民族團結和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礎」。

但翻查資料,在五四運動期間,當時中共總書記陳獨秀等提出要為中國引進「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新觀念:曾經直接到北京參與運動的毛澤東事後形容,五四運動有一班新人物「反對舊教條,提倡科學和民主,這些都是很對的」,甚至形容運動「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

在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二十世紀末課題時,框架文件要求學生認識建國以來外交發展和成就,建議安排學生參觀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的「中國外交圖片展」,期望學生從中明白「數十年間,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政治、 經濟及文化各方面舉足輕重」,成為國際社會重要的一 員,「有效維護政治安全」。

學秦始皇版圖範圍 認識「香港是中國一部分」

古代史方面,早至秦漢時期的課題亦與國安教育相關。課程框架建議「透過地圖,讓學生認識秦始皇所建立的版圖範圍,包括香港成為中國版圖一部分」,並分析長城、馳道等如何確立國家規模,維護政權和領土、發展經濟文化,從而「促進及保障」國家安全。

至於宋元時期的題,學生亦要透過地圖或實地考察活動,認識宋末皇室與中原人士南來,了解其與香港地區生活和定居人口的關係。文件列明,學生須理解宋元時期香港與國家的互動情況及緊密關係,讓學生明白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提升國家觀念。

文件指出,中史科國安學習重點是要通過研習不同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嘉言懿行,讓學生認識到國家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先輩奮發圖強事蹟,從而珍視及承傳中華文化的寶貴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