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女神像被拆 中大校園還有什麼雕塑?

0
536

2010 年 6 月 4 日晚上,逾 2000 名市民及香港中文大學師生護送民主女神像進入校園,「民女」自此豎立於大學地鐵站外的大學廣場,至今年平安夜前夕。中大校方突稱雕像「未經許可擺放」,因此拆走「民女」,大學廣場只剩下若隱若現的白色油漆痕跡。今個聖誕節,在這寧靜的中大校園中,沒有了民主女神像,還剩下什麼雕像?

從地鐵站往右邊走,荷花池旁有一塊幽靜的草地,樹立了著名哲學家勞思光的雕像。勞思光於 2012 年 10 月 22 日逝世,中文大學哲學系舉辦了追思會,並樹立了他的雕像,供世人瞻仰。

穿過未圓湖,走上樓梯,在崇基學院飯堂「眾志堂」後面的草坪,有一個寫著「暉社台」小型石階台,旁邊豎立一塊刻着 「勞動光榮」的石碑。「暉社台」由 1974 年的級社「暉社」在畢業時興建。為表對勞動階級的敬意,級社 200 多人一起動手興建台階,獲當年崇基學生輔導處處長盧惠卿大力支持。崇基學生會及後接受盧惠卿的建議,送了一塊刻上「勞動光榮」石碑讚揚 「暉社」的工作,同時表揚勞動階級對社會的貢獻。

崇基書院神學院的正門前,則擺放耶穌為門徒洗腳像雕塑,是近十年才豎立的雕塑,表達耶穌捨己服事的精神。

從崇基走上大學本部,即百萬大道附近範圍,會看到在大學圖書館外、一坐名為「仲門」的雕塑座落在名為「烽火台」的地台上。雕塑由中大建築師司徒惠先生捐贈,自 1987 年落戶中大至今,是台灣雕塑家朱銘「太極系列」的作品之一,刻畫兩人在對招太極,象徵切磋砥礪學術的精神。雕塑下的烽火台是學生舉行會議及論壇的地方,包括 2003 年二十三條立法論壇、2014 年學生罷課等,加入雕塑後,「烽火台」與「仲門」幾乎融為一體,學生統稱他們為「烽火台」。

山頂的新亞書院有兩個人像雕塑,分別為孔子像和新亞書院創辦人唐君毅像。新亞創校時,錢穆選定雙十國慶作為新亞的校慶,希望學生思考到校運聯繫於國運(中華民國),及後接受政府資助後,為了去政治化,在 1960 年將校慶日改為孔誕。
1998 年,新亞書院在推行「校園美化計劃」時豎立孔子像,引起學生聯署和寫大字報反對,認為人文風氣仍盛,突然豎立孔子像是在假意宣傳新亞精神。不過,5 年後,2 名學生會候選幹事塗污孔子像,卻受到新亞學生的大肆抨擊,最終在新亞周會上向全體同學致歉。

豎立在中大的,還有不少人像雕塑,包括李卓敏像、楊振寧像、高錕校長像等。前中大校長沈祖堯校長曾於 2010 年,向《大學線》稱:「他們都是一代偉人,不但在學術上有卓越成就,啟迪無數後進,對中大也貢獻巨大,為師生的學習楷模。中大在校園為他們立像,是我們的榮幸,我平常走經這些銅像時,都會想到他們的偉大貢獻,並以他們為自己奮鬥的目標,希望為中大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他亦曾於 2010 年 9 月向師生及校友發出公開信,指「中大一直堅守言論和學術自由的宗旨,對不同見解和意見,保持兼容並包的開放態度。在處理擺放「新民主女神像」的問題上,我們同樣秉持這種開放的態度。」11 年過去,大部分雕塑仍在,惟曾用來悼念六四死難者的民主女神像已再不見蹤影。

相關報道、文章:

中大《大學線》2010 年報道

中大孔子像相關爭議、爭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