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警會前國際專家發表報告 指警方屢次戰略失敗 無差別警暴致合法性崩潰

0
343

曾經在 5 月批評監警會「反送中運動」事件審視報告是要營造「新真相」的監警會前國際專家組成員,英國基爾大學心理學教授 Clifford Stott,事隔半年自行在前天(17 日)發表報告,描述香港警方行動導致社會衝突升級,與此同時示威者亦對警方的態度逐漸惡化。報告批評,香港警方嚴重依賴準軍事(paramilitary)方式維持治安,做法過時,在運動當中亦暴露多次「戰略性失敗」,包括在去年 6.12 以催淚彈等武器驅散和平示威者、在 7.1 突然棄守立法會、以至在 7.21 元朗襲擊當中的「不作為」,都令警察在民眾心目中的合法性逐步崩潰。至於示威者面對長時間無差別、以及缺乏合法性的警方武力,除了令示威者日後除了更針對警察,行動也愈趨激進。

Stott 聯同警政學者何家騏等多名學者撰寫報告,透過敘述去年「反送中運動」事件、監警會報告與其他獨立來源的數據,以及與 17 名示威者的訪談,主要分析 2019 年下半年的抗爭活動及抗爭者社會心理。

6.12 射催淚彈    警方經歷「戰略失敗」

報告將運動和抗爭者心理分為 3 個階段,首階段時間為年初至 6 月 12 日。報告指,運動群眾當時在港島的示威模式「形式化」而且「和平」,但是當警方將示威定性為「暴亂」後持續使用警棍、催淚彈和各種彈藥驅散和平示威者,即令局勢迅速升溫。報告提到,警方在 6.12 的行動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導致了示威者的行為和身份產生變化,亦令事件快速進入第二階段。對於示威者行動和警方衝突後,政府暫緩修訂《逃犯條例》,報告形容這是警方「踏浪者行動」的一個「戰略性失敗」(strategic failure)。

從心理分析層面而言,報告指示威者在 6 月 9 日的行動和平,但他們同時意識到大規模和平示威不足以扭轉局面。到了 6 月 12 日,警方的大規模驅散行動,以至在中信大廈外施放催淚彈,是示威者心理轉變的「關鍵時刻」(pivotal moment),也引致了 16 日的 200 萬人遊行,以至後來針對警察的「包圍警總」行動。

警方 6 月中後期被動應對   佔領立法會顛覆權力關係

至於在 6 月 16 日前後,報告指運動和抗爭者的心理已進入第二階段。除了出現破紀錄的 200 萬人遊行之外,還出現了「五大訴求」,湧現針對警察行動的抗議,然而警方在這個階段則顯得被動、而且缺乏強而有力的策略應對示威。其中一個重要事件,就是在 7.1 當日,警方選擇在關鍵時刻從立法會撤退,讓示威者成功進入大樓和佔領議事廳。報告形容「佔領立法會的行動,既從象徵意義上讓示威者顛覆結構權力關係,也構成了當局第二次『戰略性失敗』」。

7 月起主動採取暴力    警形象急劇敗壞

報告指第三階段在 7 月中左右出現,其中示威已經擴展至港島以外的地區,遠至新界及市民的居住地,民眾除了堅守「五大訴求」之外,亦為了捍衛本土身份、價值觀和文化而抗爭。與此同時,警方的戰略亦在 7 月中旬起,以明顯的暴力、主動及先發制人的戰術驅散示威者,例子包括在 7.14 主動闖入新城市廣場內,以及 8.31 太子站事件。

報告指出,警方在這個階段的執法階段不只過度使用武力,而且還在商場的「私人空間」,地鐵站的扶手電梯,以至在列車內採取行動,被視為公然濫用和超越了警察的權力界線。報告引述一位匿名受訪者「HK2」認為,警察根本無必要衝入商場驅散示威者,因為「示威者在室內都做不到甚麼」,警察行動只反映他們失去理性和戰略,「只想將怒火發洩在示威者身上,並且拘捕所有人」。相關行動除了令示威進一步蔓延,亦令更多民眾了解到警察的不合法性,終令警隊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和合法性「崩潰」(collapse)。

7.21 事件警方「不作為」  合法性完全崩潰

至於在 7.21 元朗襲擊,報告指出事件令警察添上一個關鍵的社會心理角色,就是「不作為」(inaction),又指他們在事件中無力監控和應對明顯的公眾秩序威脅,令民眾深切懷疑警察與受大陸影響的有組織罪案勢力勾結,兩者合謀成為控制社會的武器,「此時警察的合法性近乎完全崩潰,亦令示威者更趨激進。」報告引述一位示威者「HK3」認為,7.21 事件令他對警隊的印象、觀感和態度完全轉向,表示「他們的行為不應該在文明社會當中出現,因為他們沒做過任何事保護民眾」,由此警察對他而言就如「惡魔」,聲譽破產。

報告最後認為,示威者在運動期間面對警方長時間不具合法性,而且無差別的執法行動,最終令示威者形成一致的集體心理去對抗警察,而激進示威者亦從群眾當中獲得更有力的支持,以更激進手段對抗。示威者和警察的武力互相不斷升級,直至 11 月理大事件才打破循環。

Our paper “Patterns of ‘Disorder’ During the 2019 Protests in Hong Kong: Policing, Social Identity, Intergroup Dynamics, and Radicalization” is now published. Commentary articles and our reply to those commentaries to follow soon. https://t.co/8beCXsPaJcpic.twitter.com/CuWtyDAh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