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5日讯】中国大陆各地大学为了美化毕业生的就业数据,造假手段五花八门。校方对学生紧迫盯人,要求提供就业协议,甚至威胁不提供就不发毕业证书。有的老师迫于压力,还主动帮学生造假。
中国大学毕业生帐面上的就业率可谓全球之冠。但这些为了追求招生、经费补助而造假美化的数据,却与现实环境天差地远。
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公司引述各校提出的年度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就业率排前1000名的大专院校,第1名是名不见经传的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就业率达100% ;排名居末的西安体育学院也有86.7%。
但综合腾讯教育、新华网等陆媒报导,受到疫情影响,中国今年874万名大学应届毕业生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广东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微信公众号6月初发布「致校友倡议书」,文中提到,截至5月25日,该院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35.17%(其中签约率仅14.48% )、硕士生就业率为48.53%。
人力资源网站BOSS直聘发布的「2020应届生春招求职趋势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在春招季(2月3日以来)活跃求职的应届生较去年增加了56%,但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规模比去年下降22%。
1999年,中国教育部首次对各大学就业率进行排名后,大学就业数据造假歪风迄今仍难遏止,尽管官方每逢毕业季就宣称要打假,中国教育部昨天还扬言相关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光明日报等陆媒近日报导,大陆多所大学利用「扣押毕业证书,要求学生用签约的就业协议来换」、「把实习单位作为就业单位」、「在网店上购买假就业协议充签约就业」等手法,为就业率灌水。
新周刊则报导,大学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还得先应付学校紧迫盯人的需索,被迫到处找托关系公司盖章,甚至上网花钱买假证明;许多老师、辅导员甚至说要是弄不到,他们可以帮忙弄一份假的。类似的Q&A在大陆社群网站随处可见。(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