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割通識】教局辦公社科教師講座 禁討論疫情起源 可談政府「同心抗疫的正面態度」

0
291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今年 9 月將正式取代通識科,在中四級起實施,教育局月初公佈的公社科課程及評估指引列明,「發展中的事件或議題」極具爭議,不宜用作教學題材,局方今日(11 日)為教師辦公社科網上講座,教育局公社科總課程發展主任林思嫺舉例指,由於「新冠疫情的起源」沒有客觀數據,老師應避免於課堂上提及,但可以與學生討論政府「同心抗疫」的「正面態度」。

林思嫺表示,不少老師對指引中所謂「發展中的議題」一詞有疑問。她舉例指,課程發展處去年就「2019 冠狀病毒」製作了一份教學資源,當中列出政府一直致力依照的「迅速應變」、「嚴陣以待」、「公開透明」三大抗疫原則,也有提及政府與各界人士共同抗疫的努力,可作為「價值觀教育」,故政府「同心抗疫」的「正面態度」適合用作討論。

不過,林思嫺亦指出「發展中的議題」通常較具爭議,例如屬同一課題的「疫情起源」,就不應該於課堂上討論,原因是目前「沒有相關的客觀數據」。

講座亦有一課程發展處代表參與,惟他發言時,視像畫面僅顯示幻燈片,未顯示其職銜及姓名。他另舉例指,在「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主題之中,老師需選擇「適當例子」教授可持續發展,與現有通識科重點討論各國能源相反,公社科不可集中討論能源開發政策,應集中於不同持份者在環境保育的實踐經驗,例如低碳生活、單車代步、開發電動車等措施。

田方澤憂公社科只餘「官方認可」議題

對於公社科不可討論「疫情起源」,本身是通識科老師的教協副會長田方澤指,以往高中通識科亦不會在公共衛生部分討論所謂「疫情起源」,惟局方今次特別有意識提及此議題,並以「資訊素養」之名,包裝成不可教授相關議題的原因,反而更值得留意。

田方澤解釋,教育局一直有以「資訊素養」之名,點明指個別題目因欠客觀資訊,故不應課堂上討論。他舉例指,早前楊潤雄被問到老師可否提及新彊綿事件時,也曾回應,「咁既然國家都講咗係失實,點解仲要喺課堂上講失實報道呢?」令他擔心,政府未來可以「資訊素養」為由,控制教師只教「官方認可」的議題。

多次提問被「耍走」

田方澤今日亦有參與網上課程,他不滿講座大部分時間只照讀指引內容,全程只回答 2 條教師問題,其中一條有關指引列明教師不應引導學生將探究方向放在「正反二元」,局方代表僅回應,學生一向應多角度思考,不應只關注正反角度,未來再有研討會介紹「正反二元」的問題。

田指,講座期間曾填表發問,有關教師可否於課堂上解說香港與中國正面發展措施的爭議,例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或大灣區,但講座主持卻稱收不到更多問題,遂終結講座。他質疑,不少老師已多次詢問教育局,未來可否於課堂討論某些議題的反面影響,但局方一直「耍走」老師,甚至在專為詮釋課程的講座上,也只回應「未來會再有研討會解釋」,質疑是否連局方也感心虛。

教育局發言人回覆,今日約有 1,000 人出席該場網上研討會,由於出現突發技術故障,負責技術支援的供應商未能及時接收參與者的提問,並在研討會舉行期間交予教育局人員現場回應,供應商已就此致歉,並已在會後將題目交予教育局,局方會盡快回應有關問題,並將資料上載至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