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顧委會討論《鏗鏘集》721 特輯 有委員促跟進偏頗、質素差劣等指控

0
344

港台顧問委員會(顧委會)近日公開今年 7 月的會議紀錄,其中一項議程為討論一封由立法會議員何君堯針對港台節目《鏗鏘集:721 誰主真相》發出的投訴信,何在信中表示不滿《鏗鏘集》記者經過一年時間仍未對「721 事件」進行全面剖析,反而在訪問中針對他。有委員建議港台認真跟進信中指控是否屬實,包括不夠宏觀、偏頗、節目質素差劣等。

出席的廣播處長梁家榮認為,該信反映社會對「721 事件」看法紛陳,但重申製作紀錄片並非只求數值上的平衡,他又表示《鏗鏘集》關於「721 事件」的兩集都足以作為新聞學的教材和典範,此類追查真相的節目有時難免會令某些人感到冒犯,引起激烈反應。

梁家榮:《鏗鏘集》 721 集數是新聞學典範

顧委會主席、「梁粉牙醫」陳建強表示,雖然顧委會平常不需要就對港台的一般投訴進行討論,但既然有立法會議員從《約章》角度就節目標準及質素對港台提出了一些意見,他希望港台管理層可以作出回應,避免社會誤會。

梁家榮首先感謝何君堯一直以來對港台節目的支持,他認為該信反映社會對「721 事件」仍有不同疑問,看法紛陳,又重申遇到社會意見分歧,港台不會放棄任何一個角度跟進,但他認為製作紀錄片探討真相並非只求數值上的平衡,在角度眾多的情況下,傳媒人更須謹慎處理如何取得真正的平衡。

港台節目《鏗鏘集》曾製作兩集有關「721 事件」的節目,分別為(《鏗鏘集:721 誰主真相》及《鏗鏘集: 721 元朗黑夜》。梁家榮指,他作為港台總編輯,認為無論從新聞學、紀錄片、拍攝角度、剪接、追查或素材選取等角度,製作水準足以作為新聞學的教材和典範。他表示,此類追查真相的節目有時難免會令某些人感到冒犯,因而引來一些激烈反應。

顧問質疑無需加入追訪鏡頭   港台總監:是新聞技巧

其中一名顧委會成員表示,特別關注《鏗鏘集:721 誰主真相》的兩個追訪鏡頭,認為以旁述形式已可表達採訪過程,又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指出,如受訪者已表示無法即場回應,理應獲得尊重。她認同該集《鏗鏘集》拍攝細膩,有如實反映真相,但卻未有談及「721 事件」的「另一位關鍵人物」,期望節目能展現多元角度。

港台機構傳訊及節目標準總監伍曼儀女士回應指,展示「反應鏡頭 (reaction shots)」是傳理學及新聞學裏的一種追問技巧,目的是讓觀眾掌握追查真相的真實情況;副廣播處長陳敏娟女士也指出, 當記者循一般途徑無法取得答案,有時會主動追訪受訪者,新聞學稱之為「登門造訪 (door-stepping strategy)」,是新聞採訪的常用技巧。

梁家榮先生補充說,使用這些手法的要求是須如實播出情況,不能醜化受訪者,而他稍早表示,認為在該兩個追問鏡頭裏,記者表現有禮,情緒控制得宜,更並非刻意製造衝撞,況且節目在播放追問鏡頭後亦有解釋和跟進。

委員會成員:半小時節目或只能展示一個角度

有委員會成員表示,社會一直熱烈討論「721 事件」,事件從發生至今出現不同及改變的描述本身已值得探討,建議港台認真跟進信中的指控是否屬實,包括不夠宏觀、偏頗、節目質素差劣等,以檢視港台對「721 事件」的整體陳述是否平衡。她認為半小時的節目或許只能展示全局的其中一個角度,重要的是港台能在不同的節目帶出全面不同的角度。

梁家榮先生回應說,《鏗鏘集》是每集半小時的單元式節目,因此題材未必能以系列形式連續製作,而港台不論在電視或電台節目均已就「721 事件」作密切而多樣化的討論,當中的節目包括有密集的新聞報道、烽煙節目, 好讓各方聽眾發表不同意見及分析等。他表示「721 事件」就如過去在香港或其他地方發生的重要事件,可以經歷幾十年仍然有待尋找真相。

陳敏娟女士在回應另一相關問題時亦指,《鏗鏘集》題材多元化,例如有探討愛國教育的《鏗鏘集:愛國與教育》,採訪中學、小學、幼稚園如何看待愛國教育, 並圍繞一位樂意擔任升旗手的小朋友。

過去港台熱門節目多次受到建制人士追擊,包括已停播的《頭條新聞》、《鏗鏘集》及《左右紅藍綠》等等,早前港台記者利君雅亦因被投訴而被港台延長試用期。港台顧委會多次指將與港台保持更緊密溝通,表示節目不應捏造事實和損害「一國兩制」,並應培養國民身分認同,也建議港台製作探討國安法及公務員效忠國家等節目。港台顧委會每兩個月都會召開會議,7 月的會議出席成員包括「梁粉牙醫」陳建強、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馮應謙、新思維主席狄志遠、港鐵公司事務總監蔡少綿等等,各人均由特首林鄭月娥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