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9日讯】欧盟因为新疆问题制裁中共官员和实体后,北京对欧洲议会成员祭出反制裁,显然起到反效果。多位遭制裁的欧洲议会成员4月8日指出,中方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不吃这一套,也会持续关注新疆与香港。
综合媒体消息,欧洲议会对中关系代表团主席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是德国人,首次当选欧洲议会议员的莱克斯曼(Miriam Lexmann)来自斯洛伐克,还有立陶宛国会议员萨卡利耶涅(Dovilė Šakalienė),这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欧洲政治人物近来都因为关注新疆、香港问题,成为中共制裁的对象。
但在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8日的研讨活动上,三人异口同声表示,他们不吃制裁这一套。
卡利耶涅说:“…立陶宛有深刻的历史经验,知道列宁独裁政权的招数,他们想‘以商逼政’,这就像设下捕鼠陷阱一样,我们如果眼中只看见经济诱饵,那就完蛋了。”
莱克斯曼与包瑞翰都指中共当局误判国际局势,“在我看来,《中欧投资协定》(CAI)在欧洲议会是没戏了”,包瑞翰补充说。
由于中方未能公布制裁细节,这对他们个人造成的实质影响相当模糊。从国际视角来看,被中共列入制裁黑名单对三人来说,则更像荣誉勋章。他们说,如果必须要为正确的事情付出这一点点的代价,那也是应该的。
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上月底出访欧盟与北约前,美国、欧盟、加拿大及英国罕见在同一天,就新疆人权议题制裁中共官员,尤其是欧盟的制裁举措是1989年“天安门大屠杀”31年来首次。
中共随即宣布报复,并扩大至对十名欧盟人士及四个欧洲实体祭出反制裁,却被认为空洞无力之余,还反促使美国与欧盟修补关系。
美籍华裔学者裴敏欣8日在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刊物《战略家》(The Strategist)撰文指出,中共制裁欧洲多国议员与学术研究机构的成员,是破坏好不容易深化的中欧贸易伙伴关系,北京还误判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裴敏欣指出,美中竞争的过程中,加拿大、欧洲和英国保持相对中立,才符合中方利益;尽管代价昂贵,中方能承受与美国的经济脱钩,但与西方其他主要经济体同时脱钩,形同与全世界为敌,“中国(中共)承受不起”。
他说,这首先危害到的是习近平好不容易与欧盟缔结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这个协议需要得到欧洲议会的批准。但是,欧洲议会近来取消关于中欧投资协定的讨论会。还有议员主张,应要求中国先批准国际劳工组织有关强迫劳动的公约。
北京连错两次?
裴敏欣指出,尤其是在回应新疆棉的策略上,北京误判了自身市场的重要性,误以为跨国企业是单方面需要中国。
以H&M为例,裴敏欣指,H&M前两大市场是美国和德国,中国虽是第三大市场,但去年营收仅占H&M的5%,H&M承担得起失去中国市场,但中国621家的H&M供应商无法承受失去这个大买家的损失。
裴敏欣在文章最后指出,中国(中共)仍有时间扭转局面,例如允许独立专家到新疆棉花场进行实地调查,如果中共没有强迫劳动,这是最好的证明自己的方式,也可以改善和西方世界的关系。
但他同时认为,这样的明智之举不太可能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