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變國教】教局辦簡介會 老師憂新科避談負面事例 講者反問「點解嗰啲問題特別重要?」

0
395

教育局早前公布通識科「改革」方案,被質疑國民教育借屍還魂。新課程框架下,其中一個學習重點是「國家改革開放對人民生活素質的提升」,有教師在教育局今日( 10 日)舉辦的網上簡介會中追問,日後能否教授改革開放導致的問題、負面影響,如人口老化及貧富懸殊,遭講者反問「點解嗰啲(負面)問題對老師而言特別重要?」又指教學內容要配合課程宗旨,才是最重要。

今日出席網上簡介會的講者,包括具建制派背景的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主席劉智鵬、教育局代表及考評局代表。

簡介會上,有教師問及在新課程框架下,是否只能教授對人民質素的提升?能否教授改革開放帶來的問題及負面影響,例如人口老化及貧窮懸殊?其中一名講者反問老師:「點解嗰啲問題對老師而言特別重要?」明言人口老化、貧窮懸殊,並非課程重點。

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主席劉智鵬則說,新課程框架牽涉社會、國家發展,會檢視整個發展過程,「過程有起有伏,唔可能只講正面唔講負面」。他舉例指,環境污染也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問題,形容中國以環境換取發展;而「讓一部分人富起來」也導致國內貧富懸殊、農民工等問題,聲言:「呢啲困難挑戰一定要講」。

劉智鵬批較多教師「意見行先」

有教師問到,新課程是否失去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功能,劉強調新課程「唔會抽走批判性思考能力」,將培養學生理性思考、基於事實作分析及判斷的能力,不會因為情緒及意見,而改變對課題的認知。

劉以「一帶一路」為例,認為教師不應以情緒及評論作切入點,應逐先讓學生了解什麼是一帶一路,再理解箇中理念及實踐,最後才牽涉一些說法和評論,才能幫助學生認識議題。

他認為「(學生)睇得太多評論唔係理想方法」,又指現時比較多通識教師「意見行先,情緒行先,評論行先,唔係基於事實」,強調學生應認清楚面對事件真相,不應以立場先行。他再以通識科改革為例,「好多人憑印象講改革好、改革唔好,都唔係獨立思考。」

內地考察研習須評核 行程參考「同根同心」

教育局早前公布「改革」後的新課程框架,新科目將包括 10 小時內地考察課程,主題是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學生於活動後需進行專題研習,但不計算入文憑試成績。

當局指,就專題研習成績以什麼形式反映,正諮詢學界,包括是否納入學生學習概覽(SLP)、供「大學聯合招生辦法」申請之用的比賽/活動的經驗及成就(OEA)、學校成績表或文憑試證書等。

當局續解釋,10 小時學習時數並不包括內地行程本身,只是事前資料搜集、事後專題研習報告的準備時數。專題研習與以往的獨立專題探究(IES)不同,沒有統一報告表述格式、字數限制及評分,教師可以按校本情況,就學生表現「以適當方式評核」。

針對考察行程,當局說不會硬性規定考察團日數長短、路線遠近,但表明會參考過往「同根同心」及「同行萬里」內地交流計劃的行程,安排考察團予學校報名參加,參加的學生亦會獲得當局的資助。

被問到內地考察團是否必須,當局未有否認,指「屬課程的一環」,當局會積極鼓勵學校安排相關活動,又稱「學生冇完成都會有啲後果」。

新課程教材部分可參考去年「送審」的通識書

至於課程經改動後須應用的教材,當局指,新課程內容「大致與現行課程相同」,建議教師可參考去年經教育局「專業諮詢」後出版教科書擬定教材;當局亦會針對國家安全等內容,為教師提供網上資源及教材。

當局說,校本教材一如過往無需當局審核,但強調需配合課程宗旨,並建基於《憲法》及《基本法》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