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職工盟解散】回顧 30 年工運路 六四催生 曾領紮鐵、碼頭抗命工潮

0
652

香港最大工會聯合組織之一、近百個屬會,​​遍佈建築、運輸、清潔、飲食等各行各業,代表 14.5 萬打工仔的職工盟,成立逾 30 年,今日(19 日)正式向外宣佈解散。成立綱領為團結、尊嚴、公義、民主,亦是首個提倡民生、民主並行的工運組織。

《汗血維城:香港早期工人與工運》作者梁寶龍接受《立場新聞》訪問,回顧職工盟如何在 80 年代醞釀、 90 年代崛起,並與基層工人 30 年來一起並肩走來的工運路。

工運最美麗的八十年代

職工盟的成立,先要追溯至 80 年代工運的中流砥柱 — 基督教工業委員會(CIC),成員包括時任主任劉千石以及幹事李卓人。梁寶龍指,當時 CIC 欲從工運前線退下,遂號召與其他獨立工會於 1984 年成立香港工會教育中心,主力推進勞工法例、關注工業意外安全。

梁寶龍特別提到,80 年代的工會甚少分「左中右、紅藍」,形容是「工運最美麗的情況」。他解釋:「大家放低政治成見,合力為工人權益發聲⋯當時工聯會都會支持基督教工委會。」

後來,CIC、香港工會教育中心以及創立教協的司徒華、港九勞工社團聯會秘書長李啟明等人,有意合作籌組一個大型總工會,以保障工人各方面的權益。梁寶龍表示,計劃一直處於籌備階段,直至 1989 年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才正式催生「職工盟」。

梁寶龍憶述,1989 年北京爆發民運,其後星火蔓延全國,當年正值內地社運、工運的高峯期,解放軍六四入城鎮壓學生和市民的場面令在港的工運分子憂慮,在欠缺一個正統總工會或政黨的護蔭下,工人的人身安全將會隨時受威脅,「即刻有種危機感」。梁寶龍說,當時各人期望可以在九七回歸前,建立更堅實的陣營,對抗日後自由和人權隨時大倒退的情況。

職工盟籌委會遂於 1989 年成立,職工盟則於1990 年 9 月 29 日正式宣布成立,由 25 個成員會發起,代表會員約 9.7 萬人。首屆執行委員會由劉千石任主席,教協司徒華任秘書長,香港郵政局員工會蕭賢英任司庫。

抓起工運第一浪潮 

「工人的民生、民主連合在一起」是職工盟成立的初衷,梁寶龍形容,基層工友初時未對這個「新概念」有太大認同感。職工盟唯有擺設街站、派發單張,甚至隨身帶備漿糊在街道上張貼海報,盼增加大眾對工人權益的關注。同時,職工盟主力協助工友處理勞資糾紛、追討欠薪、成立工會,無時無刻與工友站在同一陣線。

香港工運第一浪潮,必然是 2007 年紮鐵工人連日罷工爭取加薪。當年職工盟先後發起遊行、靜坐及示威,並於馬路中央及地鐵站範圍內靜坐,導致油麻地地鐵站曾關閉部份入閘機,中環更有部份商店落閘關門。罷工期間,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亦有到場聲援。梁寶龍稱,職工盟在這場工業行動擔當著領導的角色,「嗰時本身得工聯會嘅紮鐵工會,職工盟帶領住工人同資方談判,又幫手搵地方,等工人可以喺社區會堂開會。」

罷工持續 36 日,紮鐵工人終成功爭取到日薪由 500 元左右增至 860 元,以及定立 8 小時工作制度。其後,「紮鐵業團結工會」亦在職工會轄下順利成立,定期與商會談判調整薪酬。

「政府點解可以咁肆無忌憚?」

此後,職工盟帶領的工運浪潮未有停下來,其中以 2013 年長達 40 日的葵青貨櫃碼頭工潮最為人熟識,職工盟 2018 年亦曾為長沙灣公屋海麗邨外判清潔工追討遣散費,數次工運都取得顯著成果。梁寶龍強調,職工盟改變了工運以及工人發聲的可能性,為各個行業成立工會,讓工人可以在《職工會條例》下參與由工會領導的罷工享有刑事免責權。

國安法實施以來,職工盟連月被《大公》、《文匯》狙擊,被形容為「攬炒派工會」、舉辦「暴力培訓」。今年公民組織解散浪潮席捲民陣、教協、石牆花,職工盟亦最終難逃一劫。梁寶龍質問:「政府點解可以咁肆無忌憚?」在他個人而言,也難免對公民社會的前路感到迷惘。

文:陳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