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手記】回顧《立場》本周報道:撕開傷口,記住悲傷的血肉模樣

0
498

身處新聞第一綫,《立場新聞》編輯部在每日處理海量新聞資訊的同時,也不斷思索如何方便讀者緊貼我們的內容。為此,立場編輯部將每週一次,整合過去一星期我們發佈、值得特別留意的新聞、專題,冀能為讀者在追趕日常新聞過後,帶來思考反芻的材料和空間。

有一種治療傷口的方法,是刻意把傷口外側的皮膚翻開,讓傷口在癒合過程中,新舊皮膚不會交疊到一起。據說,這樣子癒合的傷口「會靚啲」。

當然,會痛。或者有些時候,我們就是要撕開傷口,甚至把內裡的血肉都暴露在空氣中,才可能最終讓它癒合,剩下一道永不忘記的疤痕。

*   *   *

「麻煩你睇睇呢副黑色框眼鏡」、「麻煩你睇睇一頂帽」、「麻煩你睇睇一對運動鞋」…… 一件又一件物件,由法庭職員遞到周梓樂爸爸面前。每一個物件,死因研訊主任都會問周爸爸:「呢個係唔係梓樂嘅?」

以上是周梓樂死因研訊第一天的內容,《立場新聞》專題記者在採訪手記中如是形容聆訊內容:「撕開傷口,重看最後軌跡」。

這段日子,社會環境持續崩壞,如果香港是有血有肉的一個人,大概每一天都有新的傷口、新的痛楚。但作為媒體,我們也只能仔細端詳傷口,希望能至少知道,傷痕是怎樣造成?香港的最後軌跡又是怎樣?

未結疤的 ‧ 理大、中大

這個星期,我們完成了《理大之後》專題,訪問了十多位去年曾投入理大圍城事件的當事人,並以互動專頁的形式呈現。當中有抗爭小隊的故事,有全民勇武的痕跡,有逃亡與留守者的口述歷史,還有理大人親口剖白對自己大學的複雜情感。理大圍城一年後,香港已變,但如專題受訪者所言,「香港人不可放棄這段歷史」。

也有些傷口是現在進行式。本周逾百中大學生自發回校發起「畢業遊行」,聲援為抗爭運動付出的抗爭者。期間有畢業生、市民等手持「香港獨立」旗,高呼口號,又合唱《願榮光歸香港》。校方報警,翌日警方國安處派人大舉進入校園調查。《立場》記者連日緊貼事態發展,尤其是警方搜查當日,規模較大的媒體大多有採訪車,可追著警方車輛在校園搜查,而《立場》記者只能背著重甸甸的直播器材,用雙足在山城流汗奔跑 — 都只是為了讓讀者及觀眾貼近一點,察看我城又一道傷痕。

仍劇痛的 ‧ 不忘十二

對於 12 港人家屬而言,本周注定是悲喜交集。其中七名家屬收到被關押港人撰寫的親筆信,信中提及生活安好,籲家人勿多言、不要北上探訪、稱已自行委託「官派律師」等。但我們訪問 12 港人之一鄧棨然的弟弟時,他就形容心情矛盾,因知道哥哥仍在世上,既「安慰同開心」,同時卻不會盡信當中內容,認為信中部分語句、字詞「唔太香港人、唔太鄧棨然」。《立場》記者又跟著家屬們,到與鹽田看守所一海之隔的吉澳》,黃偉然的太太對我們說,「我哋仍然冇放棄過佢,就算全世界都放棄佢哋,我哋香港人同家屬都唔會放棄佢哋。」《立場》將繼續關注 12 港人的進展。

社會在暗暗淌血 ‧ 偵查報道

有些城市的傷口藏在暗處,需要有人發掘。這正是調查報道的重要。這個星期,《立場新聞》揭發,由曾組成「反港獨西醫前線」的醫生楊超發任會長、會員逾 1,500 人的香港西醫工會,成立 18 年以來,一直未有報稅,楊超發更指不知需要報稅,疑違反《稅務條例》;另一邊廂,本周勞顧會選舉一如所料由建制派大勝,但《立場》翻查選舉單位名冊及到登記地址查證下,發現「一址多會」的情形普遍,大量新設工會的業務亦成謎。而除了傳統的工會組織如工聯會、勞聯外,亦有其他具建制背景人士疑與新增工會有關。有兩個建制相關組織的地址,一年內便分別註冊了 19 及 25 間工會。亦有僅 100 呎大小的工廈劏房,地址登記了 27 間工會。

除了聚焦傷痕,仍然有人嘗試在香港發掘別的可能。《立場》藝文版記者本周訪問了港產片《手捲煙》及《夜香.鴛鴦.深水埗》的導演,嘗試呈現當今創作人在社會抗爭以外,其他本土關懷。

未來一周,周梓樂死因研訊將會繼續進行,《立場》同事們會繼續緊貼研訊,即時報道,記者陳朗昇和劉偉程亦會繼續每晚十點,在《立場》facebook 及 YouTube 的直播節目,為大家細心消化繁複的法庭研訊內容。唯有細看傷口,重看軌跡,我們才能繼續前進。

(今屆美國大選,香港人前所未有地投入,民主支持者當中也因立場各異而爭辯不斷,《立場新聞》博客和讀者都有來稿討論交鋒,不少文章惹來激烈反應以及對《立場新聞》的攻擊,有博客向我們查詢會否受壓而調整做法。我們給博客的回覆是,《立場新聞》的其中一項重要使命就是捍衛言論自由,不會因為壓力而拒登作者文章,正如我們的創刊辭寫道:「我們捍衛言論自由,多元包容。相異的立場 ,不同的觀點,都可以在《立場》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