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一:《立秋》 (视频)

0
1203

【明德网】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 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立秋”是中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就有“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的仪式。后世一直继承了这个习俗。 《后汉书·祭祀志》中写到:“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要祭祀五帝。 《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树上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很多时候还在三伏天的“末伏”之中,仍未进入秋天的气候,还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说法。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每天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所以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中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在古代,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 “立秋”的早晚相当重要,“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意思是如果立秋赶在黄历七月,这一年的收成一定不错;要是赶在六月,则五谷不熟,可能导致歉收。 “立秋”后下不下雨更不能忽视,“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此时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的农谚。

立秋标志着夏与秋的转换,民间历代相传很多习俗,比如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预卜未来天气凉热;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等等。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毫州枣……”《武林旧事》中则有:“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

到了清朝,《帝京岁时纪胜》上说:立秋前一天,要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到立秋日合家饮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香薷饮是中医的一个古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药组成,具有消除暑湿、预防感冒的作用。所以人们在立秋前一天便纷纷到药铺买好这些药,煎好后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时凉饮。

还有,人在夏天炎热的天气中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营养,补偿夏天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立秋“贴秋膘”的说法来源清代《京都风俗志》:立秋日,人家亦有丰食者,谓之“贴秋膘”,意思是,经历了难熬的酷暑之后,可以吃一些美味佳肴,尤其是肉类,以肉贴膘,慰劳自己。贴秋膘以食肉为首选,炖肉、烤肉、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等等。

入秋后天气干燥,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可以吃些滋润的食品,如银耳、百合、蜂蜜、芝麻、梨、荸荠等,清凉润燥。秋属金、金主肺,肺气虚弱的话抵抗力会有所下降。所以立秋之后,起居方面最好做到早睡早起,多喝一点荷叶粥、山药粥,滋补身体。脾胃虚寒的人更要慎吃冰镇西瓜。立秋以后,即使再热,早晚天气都会偏凉一些,因此,空调开放时间不宜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此外昼夜温差逐渐变大,也要注意夜间保暖,预防感冒着凉。平时生活中要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以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过。

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几首与立秋有关的诗词:《立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作者:林思远

责任编辑:李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