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主派初選我哋睇到啲乜:本土的迷思

0
340

【文:王兆基,香港浸會大學編輯委員會總編輯】

今次民主派初選有60萬人投票,佔合資格選民的2成。無論是從政者,還是對處於時代浪潮中的我們都有一定啟示。

2020選民更注重前線抗爭

傳統泛民在初選一役不算大敗,因年輕泛民議員開始跟隨時代轉變。以民主黨為例,雖然九西黃碧雲失利,黨主席胡志偉、林卓廷皆排末席,而鄺俊宇卻高票成為超區票王,許智豐亦成為港島票王。作為現任立法會議員,鄺俊宇與許智豐於街頭與警方周旋的次數,遠高於其他泛民議員,這雖然不能代表其他議員沒有出現,但在傳媒的曝光率上兩人的確遠高於其他泛民議員,反映傳統泛民專打議會路線的策略,已經開始流失一部分醒覺的支持者,所以有為抗爭出力的泛民議員才會重新得到原支持者信任。在傳統泛民支持者眼中,議員願意在街頭高叫「我要見指揮官」,冒著被捕的風險,已是難能可貴的抗爭。

今年初選有一個明顯的民意授權,就是參與街頭戰線及國際線的候選人皆高票當選。如在反修例運動中,積極發起遊行的民間集會團隊發言人劉頴匡,在新東初選中獲得26,707票,佔總票數一成六,排名第二;主打國際線、初出茅廬的張崑陽則獲得了16,992票,佔總票數兩成;黃之鋒亦毫無懸念地成為九東初選票王,佔總票數三成四之多。反映民眾傾向投票予在議會線外有對抗爭有實際幫助的候選人,不再一味相信議會抗爭的教條。

本土派三分天下成真?

本土派需要清醒,被淋一盤政治冷水:本土派未成為主流。當年梁天琦豪言要本土派與建制及泛民三分天下,即是本土派與泛民平分非建制派的票數。民主派初選中,本土派在五區的票數相加超過18萬,佔總票數三成,只是三分非建制的天下。相比16年立法會選舉,經歷反修例運動後,本土派的支持率大升,反映部份民意對本土派的理解及支持,開始和勇不分,減少與勇武抗爭者割蓆甚至指責為鬼,過往本土派受千夫所指的局面不復存在,但遠未成為真正主流,本土派今日仍未有足夠能力與傳統泛民平分天下。

樂觀去看,本土派在五區的票數達到總票數的三成,反映香港人的舊有思維正在轉變。從2016到2020年,香港人的本土思潮從文化起義,演變為一場政治起義。經歷一年的苦難創傷,部份香港民主派支持者的民族意識正在逐漸建立,反對中共殖民香港及支持建立「本土」的共同體,真正去光復香港,而「抗爭」與「攬炒」就成為代名詞。在反修例運動中,「剛勇」成為香港人的民族性格,區別於以往承襲英國人的浪漫、契約精神與中國人的仁禮——游離含糊的香港族群性格。

有論調認為2020年不應以本土與泛民去區分政治人物,但忽略了政治路線的清晰有助於讓民眾瞭解出路。即使「抗爭派」的名號出現,本土(民族自決)依然是議會內外抗爭者需要面對的未來想像。一國兩制的美好想像已經結束,這場初選就是代表了至少三成民主派支持者放棄對大中華的幻想,國安法實施後,依然留在香港的「香港人」即使沒有在初選投票,也是「我真係好撚鍾意香港」,潛心建立屬於香港民族的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