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專欄】雪立三歲讓桃瓣兒

0
718
桃瓣
桃瓣

【明德原創】「融四歲,能讓梨。」是中國古代蒙學《三字經》中記錄的千古佳話。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是鉅鹿太守,父親孔宙是泰山都尉。

據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的《融家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於孔融這麼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現代人受現代觀念的影響,認為人的天性都是自私的,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曲解為「人不為了一己私聊,老天都不容他」,並奉為座右銘。因此一些人開始質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認為沒人能這麼小就真心割捨自己的利益,是孔子家族為了光耀門楣的杜撰,或者是因為孔融根本不喜歡吃梨才拿小梨,還拿出這樣的話來符合長輩人家傳的傳統道德價值觀,哄騙家長來得到誇獎。

我覺得是現在人思維太複雜了,有些推理已經不符合邏輯了。如果不喜歡吃,能不能不拿梨?又何必拿小梨呢?一個四歲的孩子要編出那樣的假話來哄騙家長,智商未免也太高了點兒。

《三字經》第一句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幼年時往往保留著先天善良的本性。人不為己的「為」本是二聲,修為的意思,也就是說,人如果在後天成長過程中不修煉自己,丟失了生命被創造之初、老天賦予的善良天性,就會因為違反了宇宙特性而被天地不容。

那麼現實中到底有沒有人能在那麼年幼時就做到謙讓呢?不但有,而且比孔融年齡更小,謙讓的過程也更加理性,更為難得的是,謙讓的對象不是自家兄長,而是別人家的孩子們。這個人名叫呂雪立。

雪立於1970年出生於河南新鄉,母親是北京人,父親是上海人。父母所在的無線電傳輸研究所本在北京大山子,單位在那裡建設辦公樓和宿舍樓,卻被電子部領導看上,在共產體制里搶別人財產純屬正常,樓都被電子部搶佔,這個研究所被發配河南新鄉。那時新鄉是一片荒蕪之地,滿地跑兔子,研究所的人不得不从睡簡易房開始,從新蓋樓。

即便條件簡陋,研究所的工作人員,雪裡的父親呂林森卻拉出了中國第一塊單晶硅,可謂中國半導體事業的奠基人。文革中,這樣的成績得不到任何個人榮譽,因為榮譽都是「集體的」,也得不到任何獎金,他能得到的獎勵只是抱著這塊單晶硅,到北京出差,「給毛主席獻禮」,但是毛主席是不會見一個基礎技術人員的。

70年小雪那天,呂林森有了一個兒子,取名雪立。因為呂林森是家中長子,很大一部分工資用來補貼上海的家人,索性把雪立送往上海的爺爺奶奶家照顧,讓孩子能在城市裡生活。

雪立的爺爺在所謂的解放前,是上海榜上有名的著名裁縫,做的旗袍、西服都被顧客喜愛,還為顧客精打細算。曾經有顧客送來一塊尺寸不足的料子想做西服,他把外觀做得和正常布料一樣大氣挺括,領子背後的襯面卻都是瑣碎的廢料拼接而成。如此費心也沒要顧客更多勞務費。憑手藝,民國末年他在上海的繁華地段買下了一棟小樓,過上了小康生活。但是共產黨建政後,小生意不好開了,呂家老爺子的好手藝也只能在服裝場做一名老工人,拿有限的工資。要撫養八個子女顯得捉襟見肘。長子呂林森早早離家謀生,並一直貼補家用。

剛出生的長孫呂雪立的到來給這家人帶來了喜悅。家裡再怎麼困難,爺爺奶奶和姑姑叔叔們還是省出錢來給雪立買零食。

一次,三歲的雪立買了一包上海傳統的果脯小吃桃瓣兒。這可是雪立最喜歡的零食。正要吃,弄堂里的兩個小夥伴已經看著他手裡的桃瓣兒流口水了。雪立不加思索,就開始把包了的桃瓣分給小朋友。明明是自己的桃瓣兒,他卻沒有只是給小朋友一人一個嘗嘗就完事,而是要把桃瓣兒公平地分給小朋友。

於是他一人一個轉圈在他們三人中分發桃瓣兒,發了三圈,共發出九個桃瓣,每人有三個。這時包里還剩下兩個桃瓣。他想了想怎麼分,給了兩個小朋友一人一個,兩個小朋友各拿著四個桃瓣兒歡天喜地地走了。他買了一包十一個桃瓣兒,只給自己留了三個。還看著高興的小夥伴也高興地笑。這種分享的快樂超過了吃桃瓣兒的快樂。

雪立長大後是無限電工程專業的碩士。公益心又增無減。為中華民族的福祉和營救被迫害的法輪功學員,他與妻子李昕共同出版了《江澤民其人連環畫集》和《心中的寶塔》兩本書。他的父母被國安威脅。他們自己被海外中共特務造謠。

秉承良心的人和有能力的人總是不被中共所容。法輪功學員中不乏天賦異稟,本性良善的社會精英,他們的故事將成為未來人的蒙學。願共產邪惡主义早日被清除,還中國人太平盛世,讓中國人能回歸傳統的道德理念,做全世界最文明的人!

 

責任編輯:李文涵

(明德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