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修炼文化留给人的启示

0
1569
高僧转生一代伟人。图为《万年不老册.虎溪三笑》,作者、年代不详。(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几千年来,修炼的事迹与观念一直贯穿于中华文化中,无数成仙成道、修成正果的故事,始终流传和记载于史册之中。然而世间迷幻深重,无论历史上显现多少白日飞升、虹化羽化、神通大显的神迹,若干年后,人们都当作是虚无飘渺的神话传说。

很少人细想:若是全然虚无之谈,何以能几千年承传不歇?

看到辉煌的佛窟壁画,人们会赞叹:“古人真是了不起,居然能刻划出这么伟大的佛像,这么丰富多采的佛国世界。”那么,古人为什么会有这么伟大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呢?

参观佛陀的舍利子时,人们经常要推敲:“这舍利子是不是佛的牙齿或骨头呢?”那么,一般人死后为什么就没有舍利子呢?

人们千里迢迢前去名山圣地参访不腐的高僧肉身,亲眼目睹颜面栩栩、肌肤如生的不朽肉身时,不禁惊叹其中的神奇。然而,这些高僧的肉身为什么没有与草木同朽,或化为尘土呢?

其实,如能转念思考,就能理解这些神迹的存在,明确展示人体生命的一大奥妙:修炼是可以改变人的物质身体的。

元代晋南画师朱好古与其弟子张伯渊为山西稷山县兴龙寺所绘《弥勒说法图》。(公有领域)

佛法东传之初,曾在人间屡次示现修炼得道的神妙变化。

曹魏末年,颖川人朱士行少年出家,法号八戒,是第一个摩顶受戒的汉人。他致力钻研佛经,因感于当时翻译的经文词句艰涩,难以理解,决定西行寻求原典经书。他历经艰苦,花了二十年时间才达成目的。

当时,朱士行西渡流沙到了西域的于阗,得到了正本梵文经书共九十章。他准备派弟子将经书送回洛阳。还未出发之时,于阗修习小乘佛教的僧众奏请国王:“汉地僧人想惑乱正典,应该加以禁止。”于阗国国王因此坚决不听朱士行解释,于是朱士行要求烧经书以证明其心真伪,国王同意了。

国王下令在大殿前堆起柴火。在焚烧之前,朱士行向上天祝祷曰:“如果佛法应当在汉地流传,经书就不被火烧。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任凭处置。”话刚说完,经书已被投入火中。

然而,烈火灭后,佛经一字未损,完好如初。人们立刻知道这是神佛应允佛法东传的神迹。因此,朱士行才获得国王的允许将经书送回中土。

弟子将佛经送回洛阳,而朱士行则留而未归,以八十岁高龄卒于西域。

朱士行逝世后,人们火化他的遗体,但材薪燃尽后,朱士行的遗体竟然完好无损,正当惊异之际,一位高僧双手合十祝念说﹕“您若真得道,身体亦当会毁灭,实不必作此惊世之举啊!”于是朱士行的尸骨应声而碎。此事很快就传到中原,这就是“金刚不坏之身”的典故。

原来,不朽的肉身是修行得道者意志的延伸,可以随心而变化。朱士行示现金刚不坏之身的神迹,却又在听见僧人的祝念之后,应声而碎,让人叹服修炼的神奇,以及得道者随缘不住的慈悲胸襟。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四组故事画中部的两组画面,即是描绘《幽州灭火》的场景。佛图澄神奇法力的壁画。其中一幅画中,后赵国君石虎坐在胡床上,佛图澄在施法术,手托一团乌云,飘然向前。(公有领域)

孙权与舍利子传奇

三国时期,南方江东一带佛法的盛行,源自孙权与天竺僧人康僧会的相遇。

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康僧会打算在江东振兴佛教,拿着锡杖来到建业。他在茅草丛生之处搭起房舍,在大道旁供起佛像。当时吴国因为初次看见和尚穿的服装样式,感到很奇怪,又不了解佛教的义理,便怀疑他为怪人。

有官员上奏说:“有怪人入境,自称沙门,样子和服饰不同一般,应该加以仔细检察。”孙权说:“过去汉明帝梦见神明,号称为佛,奏中所说之事,难道是他的遗风吗?”随即召见康僧会,问他佛教是什么?有何灵验?

康僧会说:“如来佛祖辞世,不觉已经千有余年,他的遗骨舍利,不知流落到什么地方。过去阿育王造塔八万四千座,塔寺的兴盛,是佛法遗留的教化。”孙权认为他的话有些虚夸不实,就对他说:“如果能找到如来舍利,定当为他造塔;如果你胡说八道,就要受到国法惩治。”

康僧会请求给他七天的期限,并对自己的从人弟子们说:“佛法在吴地的兴废,在此一举。”于是他和从人将斋堂打扫干净,将铜瓶放在几案之后,虔诚烧香跪拜,恭请佛祖赐给舍利。七日之限到了,却仍寂然无声。康僧会要求再延长七天,七天之后,仍然如此。

孙权说:“这是欺骗。”准备给他定罪。康僧会又请求再延长七天,孙权又破例答应了他。康僧会对弟子们说:“佛法如云,覆盖一切,本该应运而降,而我们却感受不到,怎么好再求孙权的宽容呢?我当以死求之,如再无舍利,我愿以命偿约。”

第三个七天的傍晚,还是什么也没有看见,弟子们个个都感到惊慌害怕,师徒们继续跪拜祈祷。到了五更时分,忽然听到瓶子里锵锵有声,康僧会上前一看,果然是佛祖舍利。

第二天早晨,孙权亲自手拿铜瓶,将舍利倒在铜盘子里,舍利一碰,铜盘立即破碎,孙权肃然变色,吃惊而起,说:“这是少有的祥瑞呀!”康僧会走上前说:“舍利的神威岂止是外表而已。火不能将它焚毁;金刚做的大锤也不能把它捣碎。”孙权命人去试,于是,他把舍利放在铁砧之上,让大力士用力捶击,铁砧和铁锤,全部陷到了地里,而舍利却无丝毫损伤。

孙权非常叹服,从此虔诚敬信神佛,并立即下令为之建庙塔。因为这是江南第一座佛寺,所以命名为“建初寺”。

孙权在军旅倥偬之际常想,要是能将山川河流的地貌,绘制成地图,以便于行军布阵,那该有多好。唐阎立本《帝王历代图卷.吴王孙权》波士顿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九华山十四座肉身菩萨

九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佛门名山,地处华东皖南山区,气候潮湿,雨多雾重。在此高度潮湿的自然环境中,千年以来,九华山竟先后出现了十四尊不朽的高僧肉身,超乎常理所能解释。

九华山古称九子山,共有九个山头,状若莲花。山势起于长江东岸,陡峻如刀削,高耸天外。周边千余里都是崇山峻岭,连绵不绝,是邻近南京的佛国圣地。千万年以来,元气凝结,地理风水极佳,也是南京城的辅翼屏障,因此有六个朝代建都南京。

韩国王子渡海九华山修炼

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位新罗国(古时的韩国)的僧人来到中土,名为金乔觉,法号“地藏”,是新罗金氏王族的亲属。他心地仁慈,天资颖悟,但长相看起来却很凶恶,颈项高起,骨骼奇特,身长七尺,力气比一百个人合起来还要大。

地藏法师二十四岁落发出家后,带着一只白犬,从新罗国徒步涉海而来。他一路上披荆斩棘,攀峰越壑,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九华山。他看到九华山奇秀的峰岭,决定在此修行。

在山居期间,地藏法师曾经被有毒的动物螫伤,但他依然端坐禅定,一念不起。这时,一位美貌妇人前来向他恭敬行礼说:“小孩子无知,咬伤了您,我愿意献出泉水来弥补他的过失。”地藏法师一看,果然在石缝间流淌出潺潺泉水。相传,九华山的山神就是一位妇人。

地藏法师一直想要书写四部佛经,于是下山来到了南陵,刚巧俞荡等人抄写了四部佛经,遂献给了地藏法师,地藏法师就带着这些经书回山,不再涉足尘世。

一件袈裟 九座山头

当时九华山的山主叫做闵公,平日行善积德,经常供养僧人,每次办百僧斋的时候,他总是特意保留一个座位,邀请地藏法师来参与。

两人相熟日久,因缘俱足,地藏法师遂向闵公请求施予一件袈裟能覆盖的地,以供修行,闵公答应了。只见地藏法师将袈裟向空中一抛,袈裟忽然越变越大,一晌笼罩了九华山所有的山头。闵公见其法力无边,心中无限欢喜,当下即慷慨布施。

至德年初,一个名为诸葛节的人,率领村里的居民登上九华山。幽深的山林间,空无一人,只见白云悠悠,日照明亮。忽然,他们发现地藏法师独自闭目山洞的石室中,地上有一只断了脚的鼎,鼎中盛着少许白米,白米中还和着一些白土,显然就是法师平日所食。

乡绅百姓看到地藏法师如此艰苦地修行,十分惊讶、感动与惭愧,不禁跪地而拜,泪流不止。于是众人呼朋引伴,为地藏法师盖禅寺,大家伐木筑室,开凿溪涧,建立楼牌,禅居焕然一新。

土地既得,禅寺已成,大规模传法的时机成熟。

不久,前来跟随法师修行的徒众越来越多,尤其新罗国的人民听到此消息,纷纷渡海来到九华山,投入法师门下修行。

这些门徒远道而来,数量很多,而且都没什么钱财,于是地藏法师挖出水池边的石头,碾碎成白土,这种土吃起来跟面很像,可供给众人食用。夏天,大家吃饭时就掺点白土;冬天,众人就用少许的火来取暖。

寺院里不分长幼,人人耕田种地砍柴,自给自足,因生活艰苦,修行的门徒在南方被称呼为“枯槁众”,受到人们的崇敬。

地藏法师终年都在南边的平台上,亲自编织麻衣,麻衣十分厚重,既作为衣服穿,也当被子盖。同时在水池旁也搭建了一个台面,供奉四部经书,整天都焚烧着香,独自品读佛经。

九华山是中国从古到今许多得道高僧的修行之处。(pixabay)

一朝圆寂 肉身如新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夏天,一日,大师忽然召集弟子们告别,弟子们听到消息,一时都不知如何是好。只听得山石鸣响,巨石陨落,寺院里的扣钟无声无息坠地,地藏法师在木箱中结跏趺坐圆寂了,时年九十九岁。

三年后,弟子们开启箱盖,准备将法师的骸骨迁入塔中,却发现法师的面容和在世时一样;抬动他的关节,还发出声响,就好像金锁链一样。

现今,地藏法师金刚不坏的舍利身就供奉在九华山护国月身宝殿的佛塔里。

促进中韩佛法交流 影响甚深

地藏法师以新罗王子之尊,在中土修行七十五年,并在九华山圆寂,对中韩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影响甚深。

法师的汉文造诣极高,他所写的《酬惠米》、《送童子下山》两首诗,被收录到《全唐诗》中。

酬惠米》

弃却金銮衲布衣,修身浮海到华西。
原身自是皇太子,慕道相逢何用之。
未敢叩门求地语,昨叨送米续晨炊。
而今餐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

诗中说明他放弃荣华富贵的王子身份,道心坚定飘洋过海到中土修行佛法,但是佛法之前,人人平等,自己与众人并未有不同。感谢大家主动送来米粮,让他可以忘却之前饥饿的苦难。

《送童子下山》一诗是地藏法师送小徒弟下山返家所做的诗。

空门寂寂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寺庙里修行的日子是寂寞的,小徒弟想家,决定拜别离开九华山。小徒弟因为年纪小,喜欢玩一些小孩的游戏,在竹栏骑竹马玩,耐不住寺庙中的清修,这是可以理解的。

地藏法师叮嘱徒弟:以后,去溪边汲水时,不要只顾水中捞月地玩耍;煮茶时,也不要总想着在杯中冲水玩花样。好好地下山去,不要流泪了,不用担心我会孤单,满山的烟霞美景都可以和我作伴的。

全诗平和易晓,但我们却能体会到师徒平日生活互动的点滴,师父慈祥包容,徒弟稚气未脱。对于平时徒弟的淘气,师父并没有苛责,而是以幽默的回忆,安慰离情中的小孩。

修炼是超常的 并不是虚幻

地藏法师是九华山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肉身菩萨。

现今知道的其他肉身菩萨甚多,如百岁宫明代高僧无瑕和尚、清朝大兴和尚、慈明和尚肉身,通慧禅林比丘尼释仁义师太真身,以及现代的明净法师和坐化于安阳县善应镇境内灵泉寺的吴云青老人等。

这些不朽的肉身没有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却没有腐坏,反而长存不朽,这意味着这些肉身的存在并不是依赖人间的通则,宇宙中有更超常的法则与能量使这些肉身没有解体。

从修炼的角度来看,高僧在修炼过程中,肉身已被高能量物质所取代,不受人间时空的规律所制约,所以能经久不腐。从这个层次来看,就很容易理解:修炼是超常的,并不是虚幻。

◎参考文献

1.《高僧传》
2.《九华山化城寺记》
3.《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
4.《全唐诗续补遗》

——转自《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