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退出中共17+1机制 专家:为欧洲树立一个罕见榜样

0
1385
维尔纽斯主座教堂 立陶宛代表性景点

【2021年04月07日讯】“德国之声”专栏作家埃格特(Konstantin Eggert)于周一(4月5日)撰文称,面对日益强硬的中共政权,立陶宛愿意放弃物质利益,守护理念与价值观,实为“欧洲树立了一个罕见的榜样”。

今年2月,立陶宛宣布将离开“17+1”机制。该机制由中共于2012年创立,企图加强与17个中东欧国家(其中12个在欧盟内部)的联系,并藉由推广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和“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中共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立陶宛外长蓝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指出,“17+1”机制“几乎没给立陶宛带来好处”,且各国对中国立场不同,导致欧洲被分化。

3月份,立陶宛政府进一步向国会提案修法,拟派驻商业代表到台湾,并准备在台湾成立代表处。

针对此事,埃格特在“德国之声”发表题为“立陶宛挑战中国有风险,但也很聪明”(Lithuania’s challenge to China is risky, but clever)的评论文章。

埃格特在文中写道:“立陶宛示威性地拒绝与北京接触,再加上打算寻求与台湾的贸易关系,对于一个欧盟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举动,尤其是在欧盟和中国最近达成全面投资协议之后。这也与其它一些中欧国家(如匈牙利)的对华友好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埃格特指出,立陶宛仅是人口不足300万人的小国家。但在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中,立陶宛是乌克兰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为乌克兰军事人员提供培训和医疗协助,并提供坚定的政治和外交支持。立陶宛也是俄罗斯反对派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为什么一个中等收入的欧盟小国,如此热衷于挑战俄罗斯和中国这样的强权?这是很多人的疑问”,埃格特写道,“答案就在历史中。”

埃格特认为,立陶宛人从历史汲取了教训,尤其是在20世纪,立陶宛和邻国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都在前苏联独裁者斯大林之下失去独立地位。立陶宛因此学到:在与威权政权打交道时,尊重是主要的政治筹码。如果想要被尊重,就必须坚持立场,并做好牺牲的准备。

埃格特指出,立陶宛“友台”立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目的是激怒北京使其施加报复。

埃格特写道:“如果北京决定在贸易领域‘惩罚’立陶宛,那么当地出口商可能会转向新的市场,从他们以前的经验中受益。”

他表示,过去在俄国吞并克里米亚和东乌克兰后,欧盟决定对克里姆林宫进行制裁。随后,俄国为了报复,对欧盟食品实施进口禁令。当时,立陶宛也成功地应对了这一冲击。

埃格特认为,立陶宛也希望反对中共政权的坚定立场,引起美国的关注,并敦促北约国家对中国挑战表态。

“面对中国政权日益强硬的全球恫吓策略,立陶宛为欧洲树立了一个罕见的榜样,它坚定地放弃物质利益。通过这样做,立陶宛在政治上表现得非常出色,并在华盛顿获得了关注”,埃格特写道,“21世纪的跨大西洋团结,将意味着接受新的全球挑战。”

事实上,中共长期利用经济杠杆,削弱了其它国家对自由和人权的承诺,从而侵蚀了全球对民主的支持。越来越多国家对此感到担忧,希望与中国保持距离。专家质疑17+1机制能否继续运作下去。

据中央社报导,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The Pol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中国专家诗丽娜(Justyna Szczudlik)表示,尽管中国(中共)大肆宣传“17+1”机制为双方带来好处,事实上中东欧地区对中国的依赖度不高,许多国家尤其在网络安全等领域对中国有疑虑,对“17+1”存在的必要性提出质疑。

诗丽娜说,一开始中东欧各国的确对与中国合作很有兴趣,最近几年却从与中国互动的过程中学到教训,开始出现疑虑。

CHOICE创办人、布拉格查理大学学者卡拉斯可娃(Ivana Karásková)表示:“天真的阶段结束了。”

卡拉斯可娃(Ivana Karásková)表示,中东欧国家基于经济考量加入中共政权主导的“17+1”机制,近来却发现中国的承诺没有兑现,加上疫情爆发初期的隐瞒,以及对香港民主的镇压,让许多国家对中国出现戒心。

立陶宛外交副部长艾德梅纳斯(Mantas Adomėnas),日前接受美国新闻网站Axios采访时说:“民主国家正考虑对中国采取更现实的态度。”

“人权和价值观,绝对不是17+1机制讨论的一部分,早先试图将带入相关讨论的尝试,并没有得到回应”,艾德梅纳斯说,“如果西方不寻求增加民主的领域,我们就不可能从苏联的统治中走出来。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投入这场竞争之中。”(大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