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哪些水果胃不好的人不能吃?医生说:餐桌上尽量不要出现这3种

0
616
猕猴桃、冰西瓜等属于“寒性”食物,食用过多会损伤脾胃,产生腹痛、腹泻等症状(pixabay)
猕猴桃、冰西瓜等属于“寒性”食物,食用过多会损伤脾胃,产生腹痛、腹泻等症状(pixabay)

【明德网李文涵综合编辑】 胃病,是许多与胃相关疾病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胃脘部不适、疼痛、饭后饱胀、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黏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胃病,是许多与胃相关疾病的统称(pixabay)
胃病,是许多与胃相关疾病的统称(pixabay)

人们常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得了胃病,除了根据医生的指导用药之外,饮食也是非常关键的。有胃病的朋友饮食上可能对辛辣刺激的食物会更注意一些,而水果可能就觉得安全无害就没那么顾忌了。然而其实水果也并不是说都适合胃病患者吃,下面这些水果有胃病的朋友应该尽量少吃。

得了胃病,除了根据医生的指导用药之外,饮食也是非常关键的(pixabay)
得了胃病,除了根据医生的指导用药之外,饮食也是非常关键的(pixabay)

有胃病不建议吃什么水果?

(1) 柿子

柿子其实即便是健康人,也不建议空腹吃。因为柿子中鞣酸和果胶等成分含量较多,特别是未成熟的柿子和成熟的柿皮,这些成分会在胃酸作用下跟纤维素胶合在一起形成硬块,也就是所谓的“胃柿石症”。健康人空腹吃多了也会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等症状,更何况是有胃病的人。所以胃病患者最好少吃柿子。

柿子其实即便是健康人,也不建议空腹吃(pixabay)
柿子其实即便是健康人,也不建议空腹吃,胃病患者最好少吃柿子(pixabay)

(2) 黑枣、山楂

黑枣、山楂等食物也跟柿子一样含有丰富的鞣酸和果酸。而且山楂味酸,可能会进一步刺激胃酸分泌,导致胃部不适。黑枣、冬枣等食物还由于膳食纤维过多,特别是枣皮中含量丰富,食用过多可能会给胃造成负担,加重胃病的不适。如果真的想吃可以把山楂等食物煮熟了吃,可以减少酸类的影响。

黑枣、山楂等食物也跟柿子一样含有丰富的鞣酸和果酸(pivabay)
黑枣、山楂等食物也跟柿子一样含有丰富的鞣酸和果酸(pivabay)

(3) 猕猴桃、冰西瓜

药师方健說中医中猕猴桃、冰西瓜等属于“寒性”食物,食用过多会损伤脾胃,产生腹痛、腹泻等症状。而且猕猴桃中也含有大量的果胶,会刺激胃酸分泌,脾胃阳虚的患者最好少吃。

冰西瓜(pixabay)
冰西瓜(pixabay)

夏天酷热难当很多人喜欢吃冷饮,如冰西瓜,胃不好的人需要注意,冰西瓜之类食物下了肚子,容易引起胃部痉挛不适,严重的可导致腹痛等不适。因此胃不好的人应注意尽量少吃冰的食物。

结语

胃病患者饮食调养是关键,虽然说水果香甜可口,但是还是要适量食用。对于胃病患者就更要控制住自己的嘴,少吃或者不吃可能损害胃的食物。自己的身体终究是靠自己来掌握的,想要健康的胃,就要管好自己的嘴。

溫馨小貼士:老胃病吃什么好?

牛奶:牛奶中的营养非常的丰富,可以说牛奶是一种完美的饮品,并且经过研究发现,牛奶同样具有很好的养胃功效。牛奶的主要作用有补肺胃,生津液,润大肠的功效,对于阴虚胃痛,津亏便秘等都有着很好的作用。研究发现,牛奶对消化性溃疡病、习惯性便秘等情况有着非常有效的治疗效果。虽然说牛奶具有很好的养胃功效,但患有腹泻、脾虚证、湿证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适合过量的饮用牛奶。

粥类:要说到养胃,粥绝对是最好的选择,它非常容易消化,尤其八宝粥最适合需要养胃的人群食用。这是由于在八宝粥中含有大量的花生、杏仁、白糖等,并且热量也非常的高,经常食用对胃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新鲜的花生中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等物质,能够有效的保护肠胃。

玉米:玉米的功效就不多说了,玉米须甚至能入药呢,多吃玉米有利于养胃,夏天用玉米煮汤喝或者直接吃熟玉米都很好的。

汤水:除了粥具有很好的养胃功效之外,还有一种食物同样具有同等的养胃作用,那就是汤。但是要注意,汤最好不要是肉汤,因为在肉汤中同样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质,这不利于养胃。最好的汤是菜汤,比如什么菠菜、粉丝、鸡蛋汤等,你还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鸡精进行调味,这样养胃的功效会更加的明显。

菠菜:面对吃什么养胃的问题,菠菜也可以适量的多吃,菠菜具有润燥养肝,益肠胃,通便秘的功效。在日常的生活中适量的多吃菠菜,可促进胃和胰腺分泌,从而达到促进消化的作用。而且在菠菜中还含有极为丰富的纤维素,它能帮助肠道蠕动,从而有利排便。但是在食用菠菜的时候要注意,由于菠菜中草酸含量高,过量食用的话会妨碍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因此在吃菠菜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与豆腐、紫菜等高钙食物同吃,或在烹煮前轻汆,除去草酸。患有胃病就要更好的安排饮食习惯,这样才能够有调理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文涵

(明德网编辑制作如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