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情畫意】中國刺繡之旅 (上)

0
824

傳統技法“刺繡”源遠流長,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其刺繡作品多以龍鳳,祥瑞鳥獸為主題,配色清雅,線條流暢。漢代的時候,由於佛教傳入了中國,向佛之勢彌增,因而興盛了繡製佛像之風,代表作有敦煌千佛圖,每一尊佛像都形態各異,慈悲莊嚴,針法整齊。唐朝是中國古文化藝術水平達到巔峰時期,社會繁榮昌盛,民間秀佛之風盛行,從杜甫的詩句“蘇晉長齋繡佛前,醉後往往愛逃禪”就可窺見一斑。

縱觀各朝代刺繡工藝的生成發展,從選料,針法到表現意境的不同,都是基於那個朝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識和觀念的不同。這或許是與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的生命的特點與來源的不同有關吧。如若歷朝歷代的人都是來自不同的天界國度,當他們轉生到中國時,記憶中將他們各自天國的文化帶到了人間,通過刺繡這種技法再度展現了天國家園的美好與殊勝。

刺繡俗稱「繡花」,是以繡針引彩線,在絲帛上繡出所設計的圖樣;繡畫之精採在於以針、線代筆,幾乎讓人分不清是畫還是繡,甚至比原畫更增一分光澤與質感。

臺灣「鳳甲美術館」館長邱再興先生對於中國絲繡的收藏不遺餘力,並曾傾其所有,在臺北國父紀念館盛大展出其藏品;一進入繡畫展場,映入眼簾的是大大小小的畫,哦不,是一針一線繡出來的繡畫。這批跨越百年時空典藏的珍貴繡畫,有的精巧絕美,有的氣勢雄偉,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邱館長的典藏計有十二金釵屏風、季康仕女、仿清朝仕女畫、李清照——〈如夢令〉、西施、群仙祝壽圖、八十七神仙卷、姑蘇繁榮圖、夜晏圖、龍袍、湘繡——九龍圖、金魚圖、荷花池、四大名繡等,舉凡人物、風景、動物、花木包羅萬象,使人眼界大開。

五十件國寶級珍品 一次購全

邱館長表示,在收藏繡畫以前,本以為繡花不過是八仙彩之類的工藝品,沒什麼珍藏價值。直到一九八七年,有一位朋友代理中國四大名繡,在臺灣販賣,請託代為鑑賞,豈料到中國大陸一看,即被〈十二金釵屏風〉那唯妙唯肖的技法所感,請夫人趕來鑑識後,雖所費不貲,仍決定收藏。從此「鳳甲美術館」便開始了絲繡的典藏。

過了三年,邱館長為了研究繡畫,到蘇州蘇繡博物館、蘇州蘇繡研究所、湖南湘繡研究所三個地方參觀。這趟深度考察之旅,如入寶山,不僅買到了珍品,並讓他對刺繡的來龍去脈有了更上層樓的認識。

他觀賞的這些絲繡作品都是國家拿來贈送外賓的高檔禮物,然而,天安門事件之後,原本由國家所扶植的絲繡事業單位開始獨立經營,計畫將館藏的作品出售。邱館長當時心想︰這些高妙作品恐難逃變賣、散至世界各地之命,不如將之收購,藏諸一處。經過一夜輾轉深思後,便四處向大陸友人周轉現金,悉數收購,計獲五十件國寶級絲繡,滿載而歸。

鳳甲美術館特闢一間恆溫、恆濕室,為將來的人,保存好這批人類的珍貴遺產。

湘蘇蜀粵四大名繡 各具特色

中國著名四大名繡:湘(湖南)、蘇(江蘇)、蜀(四川)、粵(廣東)在清朝時期便享譽盛名,迄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清代繡品在宮廷及民間大量生產及被廣泛應用,各種創新的針法相繼出現,刺繡工藝獲得空前的發展,因各地風情不同,自然形成不同的風格特色。

●湘繡

神乎其技:雙面全異繡

顧名思義,「雙面全異繡」就是繡品正反兩面呈現不同圖樣,甚至後來發展出四面全異等技術。全異繡的特點在於藏針隱線的巧妙。這種繡法是湖南省湘繡研究所黃淬鋒等藝師們,從一九七八年率先開展,僅用三年時間研究,就創造了多種隱線方法和施針程式,形成了一整套的獨特技藝。

李清照 〈綠肥紅瘦〉這幅作品深具創作性,繡畫的意涵取自女詞家李清照的〈如夢令〉,其詞意:「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繡品中明顯看出正反雙面景緻有別,其中巧妙之處更在於仕女的表現,這女子頭髮的另一面竟是她的臉,黑白之間,色澤分明,其藏針隱線的心思巧手令人稱奇!此作品費時費工,加上失敗率高,所以是唯一之作。

〈西施浣紗〉繡圖可以說是鎮館之寶。在透明的紗上面,西施拿著花籃在室外漂洗,不過是一個普通女子的模樣,表現出她還未被召進宮時的生活情狀。可是另一面的西施,便衣著華貴的待在宮裏,這邊的窗紗與華服其相對位置的另一面卻是楊柳,可謂匠心獨具,令人嘖嘖驚嘆。

活靈活現:鬅毛針法

湖南人對氣勢磅礡的作品有較多的琢磨,相對的蘇州就比較纖細;同樣是動物,貓、狗多為蘇繡的題材,而獅子、老虎則在湘繡中有較多的表現。要繡老虎跟獅子,以前的平針等針法不容易呈現。所以近五十年來,有個很重要的針法——鬅毛針法就在湖南發明了,這些富有生命力的獅子、老虎,及絢麗的孔雀正是用鬅毛針法所繡製出來的作品。「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這幾句話正是形容湘繡活靈活現實物的特色。

鬅毛針法發明人余振輝女士認為,以傳統平針技法繡動物的毛髮顯得生硬,大家都譏笑牠們叫做橡皮老虎。經歷好幾代的探索後,湘繡終於突破瓶頸,繡師余振輝集前人之大成,創造出鬅毛針法,她運用湘繡的摻針繡法的基礎上,變換施針的方法使繡線呈散射狀,並運用針線疏密粗細的不同交錯,讓它產生蓬鬆的效果。所以獅子等身上的毛髮就顯得十分逼真。

鬅毛針法成為湖南之寶,湘繡中賣得最多的就是獅子跟老虎。像獅子的眼睛,竟用了二十幾種色把它繡出來,所以觀眾無論從那個角度看,獅子的眼睛始終都看著你。

〈老虎〉此作品繼承當年楊應修創作〈草澤雄風〉群虎方法,將群虎置於某種山水畫而非花鳥畫情境中,顯現出大自然的生動神韻。畫面上,近松蒼勁,遠松朦朧,山石崢嶸,一隻斑斕猛虎兀然回首,雄壯威武。經由鋪底、層層加繡的鬅毛針的技法,表現出毛髮的厚度和質感,光澤異常豐富燦爛,高超技巧,引人嚮往。

作品〈孔雀〉由八個人、繡了兩年多才完成,其中最難得之處在於染色。牠的金線、閃金分面有部份是用真的孔雀毛所繡,加上構圖、造型實在無懈可擊,看上去仿彿是真的孔雀,可謂繡畫中的極品。由於一九五零到一九八零年代的民風較為質樸,繡師較無經濟利益壓力,所以較能靜下心來創作,相對的品質也較高,〈孔雀〉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圖:西施(〈絲情畫意〉刺繡展現場海報,圖中為〈西施〉)。清代 打籽繡九龍圖靠背 (2019美國博奧新春拍賣會) 示意圖湘繡〈老虎〉毛髮的厚重有質感,光澤豐富燦爛。(待續-新紀元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