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視頻】過年的傳統有哪些?

0
1473
過年的傳統有哪些(明德合成)
過年的傳統有哪些(明德合成)

【明德網李文涵綜合編輯】百節年爲首,年是中華民族最爲隆重的傳統佳節,過年期間,華夏子孫爲了慶賀新年,會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和習俗,您知道有哪些嗎?下面咱們一起分享:

除塵:辭舊迎新祈求福

又叫掃塵、掃屋、掃房等,簡單說就是打掃衛生。通常是在“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小時候這一天家裏通常會用竹竿綁上雞毛撣子把家裏屋子清掃一遍,把家裏所有被子、牀單清洗一遍,所謂“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就是這個道理。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 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除塵(pngtree)
除塵(pngtree)

貼福:掛燈籠貼對聯

每年大年三十的上午,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小時候都是村裏的“書法家”手寫的,後來有了印刷品,更加精美了,除了對聯外,現在還會貼一些門神、掛燈籠等。

放爆竹是中國傳統民間習俗,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相傳是爲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都會放鞭炮,還記得小時候我們會一家家去尋找沒有炸的鞭炮,然後自己用火柴點燃,由於引線太短​​經常會炸到手指。

在貼對聯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新年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愿,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 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團圓:爆竹声声年夜飯

過年首要第一條就是團圓,離家再遠過年也要回家,這是中國人鐵打不動的習俗。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新年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 諧音,是像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迎新方式:吃餃子

現在哪怕是好吃的東西再多,各家也要“包餃子”,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團圓在一起,一邊包著餃子,這已經是好多人家標準的迎新方式,現在你們還會在年三十包餃子嗎?

吃餃子(pixabay)
吃餃子(pixabay)

守歲:吉祥如意新一年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新年(正月初一)首尾相連。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守歲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 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壓歲錢:長輩爱晚輩敬其乐融融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有童謠雲: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祭祖:承傳敬祖美德

中國人非常講究祭祀祖先,尤其是在過年前,會買些紙錢、帶些點心到老人墳上去燒紙,如果老人生前愛喝酒的還會帶上一瓶酒倒在墳頭,燒完紙後磕頭離開。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麵,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拜年:相互表達美好祝願

大年初一拜新年,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們小時候,這一天可高興了,因爲這一天我們會給爺爺、奶奶、叔叔大爺們去拜新,拜年時要下跪磕頭,然後他們就會給我們一筆“不小的壓歲錢”,通常是1元、2元,5元、10元已是“鉅款”,夠我們過年期間的各種花銷。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電話拜年、短信拜年、網絡拜年等逐漸興起 。

回孃家:又稱迎婿日

又稱走孃家,每年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夫婿要同行,新出嫁的女兒,孃家還要派人去迎接,所以又稱迎婿日,回家時要帶上一大堆禮品。

責任編輯:李文涵

(明德網編輯製作如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