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俊:移民潮

0
338

【文:楊子俊(已離職的通識教師、6.12 示威者)】

最近,劉頴匡先生在高牆內撰文,呼籲出聲抵抗「移民潮」,在媒體引起了一些迴響。上年尾,我也面對過移民與否的抉擇,當時是從抗爭者的角度出發、比較主觀的。現響應劉先生的呼籲,闡釋我對廣泛移民潮的看法。

一個熱潮,可以是相對理性、自然而生,或是相對盲目、刻意營造的。例如數量有限的演唱會門票引起搶購潮,那是相對理性的;福島核災期間搶購鹽、鹽焗雞,那是相對盲目的。

受限於不完整的資訊及從眾心理(conformity),身在其中的人是未必能認清熱潮的本質。疫情早期,我也曾被學歷非常高的朋友拉著去搜刮廁紙,只是我中途不耐煩,去了吃晚餐,暗中思考學校的油印紙是否可切成廁紙用。

那麼現時的移民潮是理性還是盲目的?這是爭議之一。我認為這種牽連甚廣的現象,必定是兩者兼備。

理性的移民現象其實一直存在。在我從前工作的學校,學生的家庭背景平均而言是中產階層,不少學生都有外國國籍(反映上一代的移民計劃),或有隨時到海外升學和長駐的打算。對這種家庭而言,移居海外的成本較低(多為專業人士易找工作、英語能力較高、已有親友在當地支援),當外國的環境客觀地比香港優勝、收穫大於代價,他們便會理性地執行移民計劃。

而自 2019 年香港政治迅速赤化,社會和經濟危機四伏,移民的潛在收益變得更高,也加快了所謂的移民潮。因此,我認為無須深究這類出於理性、自然不過的移民行為,畢竟人各有志、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當認識有人選擇移民,我們也無須過份渲染或恐慌性地跟隨,而是應先想想自己與他們是否同一類人、自己的生活追求究竟是甚麼。

我們要抵抗的,是移民潮的盲目面向。因著我們的習性,「香港人移民」是一種特殊產業鏈,涉及顧問、財富轉移、地產、投資、資訊販賣等非常有利可圖的項目,不少受益者都會以硬性廣告與鱔稿、KOL 貼文、甚至是假扮普通網民等方式營造移民潮。這些產業的服務當然有其價值,但它們傾向誇大或單向描繪移民的必要,促使一些人不自覺地協助散播恐懼,甚至作出欠理性的移民決定。

本來,移民決定是理性與否,也只是個人問題,但移民成風實在影響著香港的命運,難怪深愛香港的抗爭者會較為緊張。若果「香港的民主自由」是我們的共同目標,我們應該離開還是留下來?

以我的觀察,以離開為手段的主流論點有二,一是打「國際線」(粗略而言,即創造外地的政治與輿論力量,支援本地),二是帶走資金和人才,作出強烈表態、傷害政權,逼使其重新順應民意。

以上兩者的成效,涉及個人才能和對政權的判斷,難以一概而論。我自問不才、沒有太多資產,現在亦有支援社運的方法,所以認為自己留在香港的作用會大些。如果你的情況與我差不多,而你被濫捕濫告的風險不高,我會為你願意留下來而感到鼓舞。如果你決定離開,我完全尊重,但也懇請你不要將自己的判斷強加在他人身上,甚至對留守的人反唇相譏。

同路人的冷嘲熱諷所造成的傷害,絕對比對家的攻擊批評更令人難以承受。即使在獄中的手足未能看見,那些與手足共事過、「一直還在堅持的人」,一樣會感同身受。

亦有人認為身陷冤獄的抗爭者希望香港人留下來是道德綁架。不知看到這裏的朋友,有沒有試過為親人、愛人下廚?當你勞心勞力地烹調好食物,端出來的時候卻發現對方冷冷淡淡,甚至跑了,那會是甚麼感覺?

將心比心,若我們未有能力進入熱廚房,留下來作見證,或至少做好支持者的角色,也不過份。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