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大辭職日逾半年後 前《刺針》記者出書錄採訪生涯:求真精神各行業都用得著

0
499

去年 12 月有線新聞大地震,新聞部約 40 人被裁,觸發多名採訪主任、記者集體辭職抗議。半年後,昔日「有線人」今日各散東西。曾任《新聞刺針》首席記者的楊量傑,今年就在書展推出新書《我的刺針紀錄》,紀錄自己的採訪生涯,他認為:「搵新聞嗰種求真嘅精神,無論做唔做記者定邊個行業都用得着。」

有線新聞前助理總採訪主任林妙茵則在記協今日發表的言論自由年報中撰文,剖析新有線的改變:刺針報道被下架,只派新入職記者到場處理 47 人案,反而高官專訪大增。

楊量傑:無做記者之後,要摸索出路

楊量傑今日在書展宣傳新書,指《我的刺針紀錄》是自身採訪生涯的紀錄,主要分享過去採訪經驗及反思,「新聞刺針係我人生工作嘅一個重要時光,係我好珍惜嘅一段時間」、「大家睇完之後可能有一啲會心微笑,又或者睇到啲故仔勾起返一啲記憶,我已經好滿足」。

惟篇幅有限,新書只能交代楊量傑記者生涯一部分新聞故仔,如製作「動物傳心」的念頭是如何產生,為何要選擇龜,「有啲諗法我哋無辦法係電視新聞交代咁清楚,會在此交代多啲。」

離開有線新聞後,楊量傑剛在中文大學教授完一個有關調查新聞的課程,稱日後有機會也會繼續兼職教書;他又指日後會嘗試拍有關消費權益的影片,「都係一個試水溫嘅性質,坦白講離開咗 Cable 之後,無做記者之後,都要嘗試摸索另一條出路」。

對現時香港新聞環境,他稱前景變化得太快,難以估計,亦不敢鼓勵別人堅持下去,但他指「搵新聞嗰種求真嘅精神,無論做唔做記者定邊個行業都用得着。」

林妙茵:有線舊人在各處發光

另一方面香港記者協會今日發表題為「破碎的自由」的2021年度言論自由年報,指國安法實施一年後,香港傳媒環境急速惡化,傳媒工作限制重重。(另見報道)

林妙茵在年報中撰文,指 4名高層上任後,刺針欄目消失,有線中國組的取材、角度亦與過往有很大分別。她舉例指,47 人初選案般重大新聞,過往必然會在法院外實時報道,但如今有線只派一位新入職記者到場。另一方面「高官專訪」則有所增加,例如是由新聞總監訪問特首林鄭月娥,並獲林鄭讚揚「好合作、好配會」。

林妙茵形容一眾有線「舊人」雖然離開,但卻散落四周,「有去教書的、有去出書的、有去開咖啡店的、有去寫評論的、有轉職報紙的、也有轉營網媒的」。

「Cable 的變化,從另一角度看,迫使一班傳承 Cable 精神的人,踏出 comfort zone,化整為零,在各處發光發熱。由是觀之,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