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思考基督少年軍停邀特首任贊助人

0
427

近日傳出基督少年軍(下稱「基軍」)成員發現特別會員大會,動議檢視現有的「請任」機制,並停邀特首林鄭月娥任「榮譽贊助人」,事件雖然引來多方叫好,但我們不妨思考該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口中的「不良後果」。

綜合媒體報導,香港基督少年軍有限公司(公司編號:1309463)於2020年12月下旬收到5%基本會員按《公司條例》發出聯署信函,提出召開特別會員大會,議決案包括:

凡依《公司條例》註冊的有限公司均有其章程,這次「基軍」基本會員根據章程發起行動做法完全合法,並無不妥,而該會「執行委員會」亦接納這次動議。

不論事情是否「合法」,因果循環卻是不能逃避。「榮譽贊助人」雖然係虛銜,但政府的贊助卻真實不虛。根據《香港基督少年軍年報 2019-2020》所載的財政摘要,近60%收入均與體制有關,特別是佔37.5%的單次活動基金津助,來源包括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葵青區議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八個政府機構:

這些政府機構包括:

現時社會流行以「最壞的惡意」揣測政府一舉一動,沿此路進,假如「基軍」這次成功革除特首的「榮譽贊助人」一職,民間叫好之聲當然非常大,但後果自然可以是近60%的體制收入完全消失。

我們這些花生友固然可以隨意搖旗吶喊,但「基軍」被人「斷水」卻可能是該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口中的「不良後果」。雖然體制收入中與政府有關的部分均為納稅人的稅金,但現實卻是這些稅金我們最多只能不情願地交,而難以左右具體使用。

我們這些花生友,或「基軍」那5%基本會員,會為這60%的體制收入「包底」嗎?如果願意每年支付近3700萬的話,其實怎樣「政治表態」也無不可。

作者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