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受訪指明日大嶼第二期「慢慢先喇」 填海規模減四成 本研社質疑或令成本上漲

0
530

特首林鄭月娥在 2018 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發展「明日大嶼」,計劃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兩期填海興建人工島,面積達 1700 公頃。《星島日報》今日引述林鄭表示,第一期交椅洲 1,000 公頃填海規模一定不會變,至於第二期 700 公頃填海計畫就「慢慢先喇……第二日再諗」。本土研究社陳劍青接受《立場》訪問時形容是「大縮水」,「直接斬咗 4 成」,認為是現屆政府的土地政策動盪,他指林鄭原本將「明日大嶼」說成「無可取代」,但現時「北部都會區」似乎則成另一新願景。

翻查報道,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曾於 2019 年指,政府根據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建議,決定聚焦在交椅洲填海約 1000 公頃,形容填海 1000 公頃是「實」、700公頃是「虛」。

交椅洲 1,000 公頃的首場公眾諮詢最快明年下半年進行,諮詢未舉行,第二期計劃已先行告吹。陳劍青笑言「林鄭做法不嬲係咁,都唔出奇」,認為政府其實早已決定好計劃。

兩期的填海工程僅第一期獲保證進行,他指「做到一半唔做一半」會提高成本效益,令每呎成本上漲,他解釋指相關的基建配套原本已需要興建,形容現時做法是「搵笨」。他又指出,第二期喜靈洲工程其實較易進行,因為該處水深只有兩至三水米深,亦與社區相鄰,造價成本會較低,但交椅洲一帶水深則達 8 至 10 米,質疑「掉轉揀個成本更加貴」,估計是政府想鋪路由交椅洲連接至港島、機場。

「北部都會區」會否重蹈覆轍?

陳劍青表示,根據《香港 2030+》規劃,未來將會新增 4100 公頃的土地供應,但需求僅須 3000 公頃, 「額外再做多 1,100公頃, 全部攞嚟曬太陽都有足夠土地」,明日大嶼第一期 無質疑需要,長遠的土地供應已綽綽有餘。

他又指,「明日大嶼」本來是林鄭任內的旗艦項目,勢在必行,但現時僅保證 1000 公頃的填海規模一定不會變,質疑所謂的「願景」最終會否壽終正寢。

與此同時,林鄭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達三萬公頃的「北部都會區」,被問到會否有機會重蹈覆轍成下一個「明日大嶼」,陳劍青笑指,「大家都話北部即係 bubble(泡沫)…呢個係一個好大變動嘅願景,亦都未必係最終嘅願景」,他續指,香港現時情況與內地類似,每位新任領導都會有各自的「新願景」,五時花六時變,「(明日大嶼)會再一次取消都唔出奇,唔係無可能。」

謝世傑:好似順應民意 實為減低反對阻力

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表示,林鄭只是維持當時 2018 年填海 1000 公頃的說法,第二期的 700 公頃填海計劃一直沒有確實時間表,「依家係將未有嘅時間表講為擱置,好似順應民意」,實際上只是為了減低反對阻力,籲市民不要被林鄭的語言藝術瞞騙。

他又重提 2018 年的「土地大辯論」,指當年已說明根本無需要落實「明日大嶼」,明明有不同方法增加土地供應,例如引用《收回土地條例》、開發棕地等。

另外,工程刪去第二期會否減低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表示,本身未有掌握在該處有關江豚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最新數據,難以預計實質的破壞程度;謝世傑則指,填海本身已對生態環境構成破壞,分兩期工程「只係由大變更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