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O 移民潮】在如水變幻時,守住當初踏上街頭的價值

0
408

離開,並不代表從此不聞不問這片我們珍愛的土地 — 香港人,要像蒲公英一樣,即使隨風飄去,也要攜帶著我們的種子。

英國正式開放 BNO VISA 計劃,容許 BNO 持有人以及其家屬以 5+1 的形式,在英國生活滿六年便可獲得公民身份。政策的源起,除了是回應國安法對中英聯合聲明以及港人自由的破壞外,亦有英國政府計算港人移英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無論如何,這是港人奮力抗爭所造就的國際戰果,任何受惠於這個計劃的朋友,都必須理解這個歷史事實。

我沒有經歷過八、九十年代的移民潮,或許與這波移民潮的分別,是兩批人都是因恐懼而離開,上一代的是因為未知的恐懼,這一代則是因為已知的恐懼。身邊有很多朋友在近一年才萌生移民念頭,在短時間內已付諸實行。香港是我們的家,但有一些原因,我們不得不離家出走。移民潮格外蒼涼之餘,也顯得香港早已面目全非,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已無法接受。

在政策正式落實時,經已有超過七千港人率先抵英定居,內政部估計將會有十萬至二十萬人於首年前往英國 — 這是近年來英國最大的移民潮。除了英國政府需要增撥資源,來處理包括文化融入、適應的狀況外,來到英國的港人朋友,也需要做好思想準備 — 帶著種子遠去時,也必須要融入當地土壤,才可令港人社群茁壯成長。

在一大批港人移英定居時,我們的責任除了是團結港人社群外,更是要令當地社群更支持「香港」價值。我們的目的並非要創造「新香港」— 是累積足夠的影響力,去令香港重拾自由,得到允諾的民主。我們的目標,是減輕仍然身處香港手足的痛苦,以及最終讓流亡海外的手足重回舊地、政治犯重獲自由,享受應得的政治權利。

因此,在這個累積資本和影響力的過程,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困在自己的舒適圈;相反,我們必須「省靚招牌」,發揮自身的長處,期望有朝一日能夠以自身的力量,令國際社會更關注香港的抗爭以及自由。

來到英國,請你學好當地的語言、文化、習俗,了解英國的社會時事、政治脈博,努力進修、增值,攜帶著一部分手足的志氣,將光復香港作為你埋藏內心的源動力。安然無恙離開的人,是有更大的責任為這個共同目標奮鬥。對於 BNO 政策,英國內部仍然有不少正反聲音,一部分的輿論認為於疫情期間開放入境、在脫歐經濟未明朗時仍吸引移民是不明智的。只有透過樹立族群的正面形象,盡力回饋社區,並突顯我們與中共威權相反,認同自由民主等核心價值,我們才可慢慢爭取到英國整體社群更大的信任。這也是一個很長遠的目標 — 但對於香港人而言,卻是必須。

當然,適應新生活、安頓家庭,都不是容易的事。現時英國有些與當地公民社會合作的計劃項目,或有助抵英的朋友適應新生活:

1. Hong Kong Assistance and Resettlement Community(HKARC):由 Benedict Rogers 以及 Luke de Pulford 任受託人,Stand with Hong Kong 成員以及其他公民社會朋友組成的 HKARC,是專門協助有緊急需要的抵英港人(特別是抗爭者)組織,正在申請英國的慈善團體牌照,預計 2 月份開始營運。

2. Hong Kong Link Up:由英國著名樂隊 Mumford and Sons 成員 Winston Marshall 牽頭,HKLU 是專門配對抵英港人以及英國公民的 “buddy system”,讓剛移民在英國的朋友更能了解英國的生活、文化,加快適應。

3. UKHK:這是由英國公民社會、宗教團體發起的一站式互助群體,目的是透過教會、教堂的網絡協助港人盡快適應英國生活。

離開只是新的開始,願我們都毋忘初衷,在如水變幻時,仍能守住當初踏上街頭的價值。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