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公立醫院醫生:在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前 多個不能漠視的問題

0
377

【文:一名公立醫院醫生】

醫生註冊條例修訂將會在短期內提交到立法會審議,多名政府高官開始大力推銷相關計劃。

現時香港立法會由建制派控制,如無意外相關議案必定獲得通過。 但在通過相關修訂之前,有幾條問題大家不能漠視 — 雖然我們也不知道陳肇始知否這些問題的存在。

政府作出相關修訂,聲稱是為了解決本地醫生人手不夠的問題。與此同時,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現時卻出現有人冇工做、有工冇人做的荒謬情況。跟一些實習醫生閒聊的時候,發現原來今年 6 月即將完成實習期的醫生們,竟然有十多人到目前為止尚未確定獲得公營醫療系統聘用,情況可以說是近年來非常罕見。

早幾年,香港畢業醫生數目只有現時的大約一半,每去到實習期一半的時候,各大醫院各大部門紛紛招兵買馬,希望能夠填補人手空缺。 去到一月的時候,亦即是大概完成了七個月實習期,不少實習醫生已經確定了哪間醫院哪個部門聘用。只有非常罕見的個案,例如相關實習醫生犯下刑事罪。或者有嚴重品行問題,才會在實習期尾聲的時候仍然未能確定能在公營醫療系統工作,或者需要延長實習期。但今年的情況卻非常罕見,部分表現和能力並不遜色的實習醫生,竟然在五月底仍然需要為自己的前途煩惱,可以說是十分不尋常的情況。該等實習醫生為數竟然多達十人以上,隨時有實習醫生完成實習期要面對失業問題。請問陳肇始局長還有其他近日極力推銷非本地培訓醫生方案修訂的官員,有留意相關情況嗎?

公營醫療系統聘用制度僵化

以上情況並非出於偶然,極可能是因為公營醫療系統聘用制度僵化導致有人冇工做、有工冇人做。每年公營醫療系統的空缺和聘用人數,其實早在半年前已經有大概的方案。至於畢業生數目更早在多年前已經清楚,實習醫生數目一早掌握在相關部門手上。但只要各大公營醫療系統人力資源部門協調不善,自然就會出現以上的荒謬局面 。

最有機會導致以上情況出現的,就是部分受歡迎專科開放新一年培訓職位的時候,會吸引一些在騎牛搵馬的初級醫生報名。由於這批正在騎牛搵馬的醫生已經有一定臨床經驗,而且部分學業成績優異,純粹因為這些受歡迎的專科,例如放射科和眼科長久以來受訓名額非常有限,所以他們才需要暫時在其他專科例如急症科工作。當這批醫生選擇跳槽到另一個專科的時候,本來原有的專科能夠騰空培訓名額給新一年的畢業生。只可惜因為僵化的聘用制度,最後導致以上的混亂情況出現。例如在急症科工作的醫生選擇在受訓第二年的時候轉到同一間醫院的眼科工作,相關醫院急症科便會因此出現一個人手短缺。但可惜在僵化的聘用制度下,相關醫院急症科不能立即聘用下一位醫生填補人手空缺,隨時要等候半年以上,甚至是去到下一個財政年度才可以重新招聘。如此一來,就算一早已經計算好來年畢業生人數,並開出同等的受訓名額去配合,公營醫療系統繼續用不合時宜的招聘模式,在未來幾年,有人冇工做、有工冇人做的情況只會不斷出現然。現時香港受訓的醫生也未能夠確定受聘,請問哪裏有急切性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去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呢?政府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完善聘用制度,先行吸納本地受訓醫生,而不是架床疊屋,去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進一步令本地畢業醫生有機會失業問題惡化。

解決人手不代表解決其他資源配套不足

特區政府一直以來都在宣傳解決了人手問題,就可以將所有醫療問題迎刃而解,只可惜相關說法根本站不住腳。根據常識,只要其他同樣重要的硬件問題一日未解決,就算香港有多一倍的醫生也只是徒然。這些老生常談的,包括手術室不夠、診症室不夠、病房不夠、床位不夠、檢測設備不夠等等。近日已經有一位前輩在免費報章 AM730 發表文章表示,現時公立醫院手術室基本上處於爆滿狀態,就算多了外科醫生也不能夠做更多手術。至於不少醫院的門診現時已經「劏房化」,一間診症室一分為二,病人在欠缺私隱的情況下接受診治。請問多了醫生,但診症室繼續不夠,怎樣能夠縮短門診輪候時間呢?其他檢測例如電腦素描和磁力共振也一樣,多了放射科醫生但儀器數目維持不變,輪候時間也不會縮短。病房爆滿狀態已經存在了多年,但整個特區政府到目前為止仍然未想到什麼方法解決,多了醫生但病人繼續要睡在洗手盆底、電視機底,請問這是大家想見到的情況嗎?

資歷不同,何以待遇卻相同?

另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就是最初特區政府宣傳海外醫生註冊條例修訂的時候,表示相關醫生都是在外國已經完成了專科培訓,豁免他們的執業試無可厚非。條例推出的時候門檻,降低到未完成專科訓練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這批尚未完成專科培訓的醫生資歷比起已經完成專科培訓的差一大截,為何他們卻可以得到相同的待遇呢?當初特區政府推出的方案和現在的相差了一截,究竟在未來的日子這個門檻會怎樣再調低 ,大家可以想像到嗎?同樣地,既然兩批醫生資歷不同,為何可以得到相同的待遇?如此安排對於在外國已經完成了專科培訓的醫生們又公平嗎?

其他不能忘記的問題當然包括用海外大學科研成就去決定哪些院校的學生能否免試執業是否公平。部分親政府人士不斷污名化行之有效的執業試。例如楊永強認為即使有考試制度也未必有質素保障,而且未經過考試的醫生,質素不代表差。 但相關人士恐怕已經忘記了考試制度是中國自古以來考核的標準。人類之所以要定立考試制度,就是希望透過最客觀的方法評定考生的水準,避免部分人透過拉關係的方法贏在起跑線。考試制度早在中國古代實行,到 2021 年的香港,何以有人打算推翻相關制度呢? 要是有能力的話,為何要考試?世上只有失敗者害怕考試,因為知道自己力有不逮。我們為何需要遷就能力欠佳的人,去取消一個自古以來行之有效兼且屬於中國人核心價值的考試制度呢?正如楊永強所說,即使有考試制度也未必有質素保障,未經過執業試也不一定代表質素差。同樣道理,名校畢業也不一定代表質素有保障,在將來定立列表以外的學校畢業也不一定代表質素差。為何在考試與欽點的制度下,我們偏偏要選擇一個更不科學,更難保證質素的方法呢?

在這條極具爭議性的議題通過之前,我們實在有太多問題尚未解決。草率地通過相關議案,恐怕百害而無一利。 現時的制度上有極大改善空間。與其破壞香港醫學界的專業自主,為何特區政府不去先行改善一些刻不容緩的硬件還有僵化的制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