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学不止 上海中产父母寄望子女出国

0
713
图为上海街景。(法新社)

【2023年6月25日讯】在中国疫情管制回归常态约半年后,计划移民的“润学”并没有停止,许多中产家长深知出国会面临谋生困难,因此寄望在孩子身上。有家长形容,这样的决定“成本很高、期待很低”。

据中央社报导,从2022年3月底上海封城开始,百度等搜寻网站与“移民”相关的搜寻次数就开始暴增。到了去年底至今,无论是成千上万的中国民众千里迢迢“走线”偷渡美国,或是谘询公司预估年内将有1.35万拥有美金100万美元以上资产的中国富人移民,不同阶层民众想离开中国的消息经常占据新闻版面。

“像我这样的人,出去靠什么维生呢?”年约40岁的出版社编辑告诉中央社记者。她说,封城把她对中国和上海的信心彻底打垮,但中年移民要调适的地方很多,她的想法是要把正在读高中的孩子送出国读书,这也是身边许多家长的看法。

她说这样做“成本很高、期待很低”。因为去美国读书所费不赀,而她也不期待孩子一定要有中国人常说的那种功成名就,喜欢动物的儿子能够当个宠物店店长就很好了,在外国,不同职业反而更受到尊重。

这确实不是个别现象。疫情后的上海,几乎人人身边都有关于“润”(“润”字汉语拼音run的谐音,指移民海外)的故事。

一名年约50岁的非政府组织(NGO)工作者说,他的一名律师朋友为了生计决定继续在中国工作,但是太太辞职陪小孩到新加坡念书,这同样是著眼于下一代的未来。

他的另一名高中同学,不久前开始谘询举家移民加拿大之事,虽然还停留在思考阶段,但对于向来欣羡体制内稳定和福利的这名老同学来说,能有移民的念头也不容易。

这名NGO工作者说,想要“润”和当前的社会氛围以及去年封控都有关,尽管现在上海表面上都恢复旧样了,但是民众更看清了这个体制的本质,“今天可以封你一次,以后当然也可以”。

去年6月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引述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cial anthropology)所长项飙说,“润”还没有转化成人口现象,而是文化现象;许多要“润”的人,之后会透过留学的方式“润”。

这意味著,当前的移民数据还没有完全消化疫情解封后想离开的人数,关于自身或下一代留学的安排,在未来几年会陆续体现。

一名约30岁的文字工作者分享,曾经留学美国的一个朋友,在中国历经疫情3年后,决定要再去欧洲念企管硕士,这次是抱持出去就不再回国的心态,选择念企管硕士也是为了将来容易找工作。“以前留学的人回国是觉得中国有更多机会,现在的心态是:即使外面没有那么好,也还是要出去。”(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