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資深通識教師:歷年最少「政治參與」題 對考生要求降低 或預告公社科程度

0
403

中學文憑試( DSE )今日( 26 日)考首個主科通識,是當局出手「改革」及改名前的倒數第三屆考試。資深通識科教師張銳輝指出,今年通識卷沒有題目觸及政制及法治,當中僅一題要求考生表達其觀點,對考生能力要求明顯降低。

他質疑,這是否預告未來取代通識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程度,擔心若「課程走倒車」,對裝備學生升學沒有好處。

張銳輝表示,通識科現已進入倒數階段,不少師生原本都憂慮,今年通識考試的考評要求會否受影響。

張續指,整體而言,今年試卷完全沒有關於「法治」與「政治參與」的題目,而本地民生題目如住屋貧窮等也未見。他指,雖然「法治」以往從未成為考核重點,但「政治參與」題目每年「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更曾是通識的考核重點,他同意今年是歷年來最少觸及「政治參與」的通識考試。

僅一題問及考生觀點

張銳輝分析指,通識卷一必答、卷二選答共 6 條題目,大多都是根據已提供資料回應的辨識題目,僅有卷二最後一題為表達觀點題目,要求考生表達是否同意政府要在文化體方面投放更多資源,才能提升港人生活素質。他認為,兩卷似乎迥避觸及政府政策,僅得一題評論政府施政的題目。

張銳輝分析指通識卷大多是根據資料回應的辨識題目,僅有卷二最後一題為表達觀點題目,要求考生表達是否同意政府在文化體方面投放更多資源,才能提升港人生活素質。

至於卷一第二題,要求學生解釋「中國太陽能迅速增長的兩個原因」;而卷二第一題則問及,不正確資訊如何影響人們作出健康選擇。

被問及題目是否較以往正面、有指向性,張銳輝回應指,若今年通識考評準則仍然是開放地接受不同立場答案,題目本來字眼正面與否,並不影響成績,只要考生能引資料、有理地回應即可,故需留待考評局公開評分準則才可評論。

少批判思考題目 難分辨高階考生

另一資深通識科老師方景樂指,今年試卷程度跟以往有很大差別,例如題目用黑色粗斜體強調考生需回答的論點數目,如「請描述 兩個 原因」、「一項 困難」等等,並增加了利弊比較題目,擔心往後通識科變成操練式科目。

張銳輝補充,由於試卷很少批判思考的題目,故只能測試考生的基礎能力,難以分辨出高階考生,質疑是否預告了未來取代通識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程度將會較低。他指,通識科過去雖受到不少質疑,但學生升學後,不少教育人士也發現,通識科有助裝備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習模式,擔心如「課程走倒車」,對升學沒好處。

中學文憑試( DSE )今日( 26 日)考首個主科通識,有近 4.6 萬人報考,是當局出手「改革」及改名前的倒數第三屆考試。

張銳輝:老師仍有責任教政治題

今年政治題「絕迹」,被問及會否減少於課堂上教授政治課題,張銳輝回應,專業教師不應只向考試看,只教考試中大機會出的題目。他相信,只要學校仍在教授舊課程的「通識」,老師仍有責任向學生教授內容,笑言如明年再出政治題,但老師沒教,「教師該當何罪?」

國安法下首次通識科文憑試 零政治題

今次是《港區國安法》去年實施後首次舉行通識科文憑試,題目完全沒有觸及時政。

卷一共設 3 條必答題,第一題是有關電競發展,要求考生說明全球電競發展為社會帶來的潛在好處,以及香港電競產業的優勢及困難。第二題則有關能源發展,要求考生寫出全球可再生能源、燃料新增投資的特徵;中國太陽能迅速增長的原因,以及參考資料、解釋如何支持「太陽能的使用有助促進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最後一題則是香港郊野公園垃圾問題,要求考生解釋相關問題對香港生活素質帶來的挑戰;「垃圾清理挑戰」成為全球熱潮的原因,以及比較公民自發清理垃圾與政府立法檢控更能解決相關問題。

今次是《港區國安法》去年實施後首次舉行通識科文憑試,題目完全沒有觸及時政。

通識科卷二則設 3 條選答題,第一題問網絡資訊如何影響人作出健康選擇,以及多大程度認同「醫療專業人員在在維持公共衛生方面扮演最重要角色」。第二題則與電子支付有關,要求考生解釋電子支付對香港消費模式的影響,及在多大程度認同「創新科技對香港年青人的就業前景帶來機遇多於挑戰」。

最後一題是問及香港人的運動習慣,要求考生說明影響香港人運動習慣的因素,以及在多大程度認同「要顯著提升香港人的生活素質,政府應增加投放於文化體育方面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