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情畫意】中國刺繡之旅 (下)

0
980

接前文
〈九龍飛騰.蟠桃壽帶〉其創意和構圖都很出色,曾獲八六年中國地區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設計金盃獎。這件作品的特色在於利用透明絲線折光性,令繡在透明絹布上的金魚尾鰭輕盈透光,活靈活現的,收藏家認為它最能表現絲線之美。

作品〈荷花〉用絲繡表現荷花池的晨間霧氣朦朧、氤氳蒸騰。

精美的〈荷花〉是一九八四年得獎作品,這荷花多仿自中國的名畫,湖南當地的設計師本身都是畫家,他們能夠按照繡的特色,塑造作品,其中最讓人感動的是早晨的氛圍,用絲繡的濃淡表現出荷花池霧氣朦朧、氤氳蒸騰的情狀,不只是把國畫的精華表現出來,也已經把絲線的神髓表現出來。這種把大自然的美請到繡畫中來,無論是色彩的搭配運用,還是針法的多樣性,或者是組合的運用,都展現了令人激賞的獨特創意。

活靈活現的〈金魚〉,就像在觀賞真正的水族箱一般。

●蘇繡

慢工出細活:精緻繡

蘇繡是以蘇州為中心的刺繡品總稱。雖然沒有發展出全異繡法,但其針法靈活,繡工細緻,形象傳神,卻是四大名繡中之翹楚。清朝時期,蘇繡中出了一位有名的繡師叫沈壽,創立了一種繡西洋畫的繡法,他在一九一五年繡了一幅〈耶穌像〉,得到巴拿馬博覽會展的一等獎而揚名國際。

九零年代以後,中國經濟政策轉變,好的繡師紛紛出走,個體繡莊如雨後春筍般成立,所以邱館長便委請這些優秀的繡師繡〈群仙祝壽圖〉。這件作品共花了四年的時間,由多人一起合力完成,內容係仿自晚清上海派著名畫家任伯年所畫的〈群仙祝壽圖〉,描寫群仙為王母娘娘祝壽的情景,四十六個各家神仙分散在十二幅通景屏風上,每個神仙的臉面表情各不相同,畫面處處充滿著飄逸和動態之美。

一幅長度四百廿七公分的畫卷,原作完成於北宋時期,本由知名畫家徐悲鴻所收藏,徐悲鴻視之如命。作品中八十七位神仙全用單筆線畫出,單線中散發出高雅古典之美。然而,一條看似簡單的單線,到了繡畫上竟是要用數百、數千無收的短針縫繡出來,才能與原畫神似不差。八十七個神仙要如何完成與原畫如出一轍,足見工程之浩大。

〈銅觀音〉作品原本是一張照片,因為針路十分細緻,幾乎看不出來是刺繡。可貴的是繡師竟能運針成風,既繡出菩薩的美感更刺出斑駁的銅質感,可以說是神乎其技。

〈姑蘇繁華圖〉全長一千二百四十四公分,比〈清明上河圖〉大很多,畫作之浩繁可謂空前絕後。此圖乃清朝蘇州人徐揚所畫,他也因獻此畫而進入畫院供奉內廷。畫作自西向東,由鄉間進入城鎮,綿延數十裏內的湖光山色、田園景緻、街坊建築等表現出當時蘇州的繁華景象。此畫計有人物一萬多人、房屋二千餘棟、橋樑五十幾座,船塢更是不可勝數,其風土民情盡入畫中。這些一針一線縫繡出來的畫面,其精密細緻程度,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據說乾隆多次下江南與此畫不無關係。

有一圖仿自曾後希的〈夜宴圖〉,是委請多位蘇州繡師歷經四年才完成。畫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這些都是用劈線,劈開蠶絲的其中一條來繡,才能達到這種境界。無論是畫中的地毯、國畫、柱子,還是色澤的表現、對比處理等,繡工極為精美細膩,呈現出富貴華麗的氣氛,一點也不輸給原畫作品。

乾隆皇帝的真龍袍原收藏在瀋陽故宮,已歷經二百多年時間,為了保存就請蘇州蘇繡博物館仿製。既是仿製,所以連重料、質料、圖樣、繡線、工法都得按照原物考據。所以蘇繡博物館花了很多時間才完成,而且做了兩套,一套給了瀋陽故宮,一套留在蘇州博物館。為了典藏,邱館長透過訂製,於一九九五年向蘇州博物館買進這件作品,實屬難得。

歷史上有很多微雕的技巧,把微雕的技巧用在絲繡,就是「精緻繡」。譬如這一件〈阿房宮〉,其層次感極好,在這麼小的空間裏,有很多鶴、人物等,如果用放大鏡看,會發現人與鶴都栩栩如生。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這件作品,除了將琵琶女之鈿頭雲篦擊、幽愁黯情繡得十分生動之外,女子裙擺上的黑點才是大有文章之處;原來長達幾百字的〈琵琶行〉內容全都繡在裙子上面,放大鏡下,果然是一字不差的〈琵琶行〉。

亂中有序:亂針繡

因為中國的刺繡多為中國畫,中國畫面比較平順,所以多用平針處理,但是應用到油畫方面,就無法表現油畫的光影感覺。光緒年間,沈壽就創立了「仿真繡」的技法,將西洋油畫的光影明暗原理及寫實風格,運用到傳統的刺繡中,表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看起來非常的絢爛多采。

後來,蘇州的楊守義老繡師則發明了「亂針繡」,就是用相當零亂的針法來表現油畫特殊的光線感。像〈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歌劇海報,不管是人物的頭髮,還是後面牆壁的處理,就是用亂針繡法繡出來的,幾乎完美無瑕的重現西洋畫。

以亂針繡技法完成的〈小女孩〉,重現油畫質感。

●蜀繡

「蜀繡」的起源甚早,在清朝中葉以後,逐漸集結成市,以四川成都為中心,又名「川繡」,為四大名繡之一。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蜀繡的繡工相當獨特,作品看起來有張有弛、濃淡適度、密疏得體,因而,蜀繡多有水墨寫意畫的藝術效果。常見的題材有芙蓉鯉魚、公雞、熊貓等,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與蜀錦一起被稱為「蜀中之寶」。

鯉魚是蜀繡傳統題材,〈芙蓉鯉魚〉是蜀繡藝術珍品中負盛名的作品,豐滿的鯉魚有動、有靜,層次分明。畫面上,疊疊吐蕊開放的芙蓉花,其豐滿嬌腴,與同樣肥腴滑溜、樸躍翻騰的鯉魚相互呼應,一個打扮了水上空間的熱鬧繁歡,一個抒發著水下空間的歡快氣氛,而予人以生活充滿陽光和滿足的愉快感受。

向上、熱烈、躍動,這就是芙蓉鯉魚內在湧動的主題傾向。色彩上,雅緻的紅白相間的芙蓉花,與豔腴的紅鯉、黑鯉、白鯉,也恰到好處地構成呼應。此外,由刺繡針法,十分細膩地表現鯉魚優遊間身軀擺動凸顯和隱沒水間的虛實處理,也在有意識地顯現刺繡技藝的高妙。

●粵繡

廣東「粵繡」又稱「廣繡」,也是四大名繡之一,在明朝時期就具有相當的特色。繡品的特點是使用多樣的線材,在用色上講求明快、強烈的對比而產生華麗的效果。多用金線作刺繡花紋的輪廓線,畫面構圖飽滿,而最特殊的是,粵繡大多出於男性繡工之手,係站著長針施繡。作品以實用為多,例如傳統八仙彩案桌,觀賞性作品較少。

緙絲難於刺繡 一門獨特工藝

臺灣前輩畫家李梅樹,曾經繪製許多繡稿給他的夫人和妹妹繡製,做為家中女眷出嫁時的嫁妝之用,我們從這些十分雅緻秀氣的繡畫、繡帳、門彩中,可以略窺當時李梅樹家族的文人書香氣息。

刺繡是在一個底布上面,繡上圖案,而緙絲是把圖案織在衣服上,因為所有的經線都沒有顏色,而顏色全都是按緯線織出來的,所以製作難度遠大於刺繡。清朝時期,應用在代表官位階級的圖案上,那些官服圖案代表一品、兩品官階的織造製品,衍生到近代,變成一門獨特的工藝。在故宮的收藏裏面,緙絲遠多於刺繡,主要是因為緙絲多用在大官的衣服上。

以上繡畫多年來一直都存放在鳳甲美術館的庫房裏,被邱館長珍貴的收藏著;這些作品就像一部近代完整的中國刺繡史的縮影,觀賞完這些作品,如同完成了一趟既豐富又經典的刺繡之旅。

在近二十年的收藏過程中,邱館長無怨無悔的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已成為絲繡收藏達人的他表示,自己不過是這些文物的保護者,希望藉由這些收藏,讓大家認識繡畫之美和創作者的精神,並且期許繡畫能在未來更加發揚光大。(新紀元週刊)

 

圖為:宋緙絲荷花,織法細緻勻整,荷梗、波紋皆墨筆添加及著色淡染,緙絲與繪畫難以分辨。(台北故宮博物院 CC BY 4.0)
清緙絲群仙祝壽 (台北故宮博物院 CC BY 4.0)鯉魚是蜀綉傳統題材十分細膩地表現鯉魚優遊間身軀擺動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