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雲:港英沒提供政治磨練予華人官員 譚惠珠:港人誤解高度自治是「無禁止即可為」

0
582

學生組織劍橋大學香港及中國事務會,今日(21 日)舉辦「思索香港」青年峰會,出席者之一,曾於港英政府任政務主任的商業電台首席智囊陳志雲,在討論殖民地歴史對香港的影響時,指港英政府「貼地」,雖然政策不一定順從民意,但總能令民意配合。

陳志雲形容,殖民時期的香港「高效率」、「貼地」和「有規有距」,又指當時參政氣氛雖不及現時濃厚,但政府十分在意民意,會引入專業精英及華裔名門望族進入行政局、立法局和不同諮詢架構,使他們參與和支持,「政府政策唔一定順從民意,但都可以營造到民意係配合自己政策,咁可以話,咁咪好虛偽、偽善囉,你可以咁講,但唔可以話佢哋唔聰明」。

陳:林太以前都係 AO,點解做得差咁多?

他認為香港人從來對英國都沒甚麼幻想,也沒有美化英國統治下的香港,指港人始終明白,英國以自身利益優先。殖民時代末,港英政府遲遲不肯開放政治制度,陳志雲便認為,官員本地化政策來得太遲,「升咗好多不稱職嘅人」,最終出現斷層。

他又解讀回歸後管治為何大相逕庭,提出「林太(特首林鄭月娥)以前都係 AO(政務主任)嚟㗎,點解做得差咗咁多㗎呢?」他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殖民政府從來沒有打算訓練香港人當家作主,華人當時始終都是執行政策的技術官僚,缺乏政治實務磨練。

陳志雲承認,殖民地時期的教育,不會刻意培養中國民族情懷,較多培養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驕傲。他在學期間,部份學校更標榜不教授中文,產生不懂中文高人一、西方文化較優越等的意識形態,影響流傳至今。

譚惠珠:港人覺得受限制因誤解高度自治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認為,港英政府治港很有技巧地確立了全面管治權,在不影響英國主權及商業利益的前提下,容許港人有相對大自由。她指回歸後,港人誤會高度自治下,「法無禁止即可為」,解釋現在港人覺得有諸多限制,是因為從第一天開始,「我哋無同香港人解釋高度自治是甚麼」。

譚惠珠又指,中央曾以柔和手段對待香港,有人發起佔中後仍推出「831」普選方案,可是「之後嘅事,大家都歷歷在目,去到呢個地步,中央唔惡都唔得啦」。至於特區政府及後更就「愛國者治港」立法,譚惠珠表示,自鄧小平年代起已有「愛國者治港」,鄧小平主張認受性並非基於選票,而是基於人民是否更幸福。

呂大樂:可以批評,但不能毁滅歷史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回應殖民歴史時,指「講道理之餘要講事實」,認為麥理浩年代的港英政府,不少政策都是「一言堂」,即使港督也不能推翻,例如施政報告每一段都必須傳送到倫敦接受檢查。但港府也會聆聽和回應市民意見。

呂大樂又說,堅信無論政治環境如何,歷史都必須存在,「有啲嘢係無論發生咩事都好,都千祈唔好掂。一樣嘢係圖書館,另外一樣嘢係博物館」,認為人們可以批評書籍或展品,但不能毁滅它或令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