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耀廷的靈性之旅 — 怎樣變成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0
459

1. 前言︰

上主創造人類成為有靈的活人,但並非每個人都有發展其靈性生命的一面。戴耀廷因發起佔領中環運動而廣為人所認識,不少人都透過他在各種媒體出現的畫面或他公開發表的言論認識他公共的一面,不過,許多人却不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和較個人的一面。他所出版的《愛與和平—未完的抗爭之旅》(註1)正好讓人認識他靈性追求和成長的旅程。

2. 認識和接納自己

每個人都有強處和弱點,也有人性幽暗的一面。深入的認識自己,同時又能接受自己的弱點和承認自己幽暗之處,才會坦然無懼的面對自己,懂得自處,才能夠真誠地與他人建立關係,而不需要偽裝另一個自己去應對外在世界。

戴耀廷在書中多次談到,他自己是個膽小的人。小時候在街上見到警察,他會害怕得躲在媽媽的背後。(註2)中學時在課室外的走廊把紙團當足球踢而被校長逮著,會感到非常害怕。(註3)因推動佔中而收到恐嚇信,被人指駡,被親中報章惡意攻擊,他也感到恐懼:

「⋯⋯多少次,我是怕得要死。開始推動『佔中』後不久第一次收到恐嚇信件;在旺角街頭被一些看來是黑社會的人指駡;讀到親中報章數不清的文章對我的惡意攻擊;從不同途徑收到訊息都説中共必要把我去之而後快;催淚煙嗆得淚水直流;到警局自首;被再次拘捕;被檢控;有人舉辦公眾集會要大學把我辭退;政府就我的言論發譴責聲明⋯⋯內心的恐懼有時會大得令我手腳顫抖。」(註4)

這些描述,有點兒像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十一章23至29節所講他所遇上過的患難。而保羅最後卻以自己成為基督徒及福音使者初期,在大馬士革逃避官府捉拿的經驗作結:「我若必須自誇,就誇那關乎我軟弱的事便了。」(林後11:30)

明白自己的弱點,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和變化,才能不受情緒所控制,甚至可以向別人坦承自己脆弱的一面,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戴耀廷顯然在信仰中得到戰勝恐懼的力量。正如他自己説:

「起先我只能『頂硬上』,因已騎上虎背,但也知這絕不能持久。

但當我快要支持不下去,心中湧出了一股力量,把軟弱的手腳托住,讓我能重新站起來,甚至使我有力飛翔。⋯⋯即使恐懼依然強烈,我有勇氣,也就是心中那股由上而來的無盡力量,繼續走那漫長的抗爭之路。」(註5)

他在「抗爭的靈性」一章,談到人內心有各種衝動和慾望,就像野獸一樣想把我們吞噬,只有主才能幫助他控制住這些野獸。他更求主把這些野獸趕走。他這樣形容主的回應:

「主説:『這是不可以的。他們其實都是你的一部分,你一生也要與他們共存。但你可以放心,他們其實可以驅使你必須小心謹慎,或成為你繼續向前走的推動力。只要你一直讓我留在你心內,我可以為你守望著他們。』」(註6)

他的描述很像保羅在羅馬書七章15至35節所講自己內心的鬥爭:善與惡,靈與肉的交戰。而保羅説:「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上帝,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7:24-25上)

戴耀廷也有相類的體驗。他甚至引用保羅書信中描述自己的用語「一台戲」丶「一根刺」和「一場仗」來形容自己的人生旅程。(註7)上主留下一根刺在他的生命中,就像獸在他的內心一樣,希望他懂得謙遜,不會走向自高;懂得倚靠上主,而不是單靠自己。

深入自己的內心,了解自己內心世界各種的力量和慾望,坦白承認自己的陰影部分,是靈性成長的不二之途。戴耀廷藉著信仰,直面自己內心的陰暗面,誠實的

面對自己和上主,也忠實的與他人分享他的靈性體驗。

3. 培養自己的靈性

面對外在世界各種挑戰和誘惑,個體很容易被壓碎,又或隨波逐流,變成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經濟動物,難以經驗上主所應許豐盛的生命。因此,人要培養自己的靈性,使自己變得強大,才能抵禦外來的壓力丶誘惑和挑戰,並且保持盼望。

戴耀廷在「抗爭與靈性」一章開始時便説:

「和平抗爭本身就是鍛鍊靈性的過程。

當面對別人百般的打擊丶欺壓丶辱駡丶誤解丶輕視丶忽略丶質疑時,不為動搖,克勝一個個難關,就能在抗爭者心內,一點一滴地建立起愛與和平的靈性,支撐他們的身丶心丶靈,直至能在社會見到公義。

過去幾年,我走到了和平抗爭的最前線,爭取在香港落實民主普選。在這過程中,我驚覺這些靈性質素,幫助我應對一個又一個挑戰。」(註8)

他不單只自己體驗到培養靈性的重要性和作用,他同時鼓勵他人建立愛與和平的靈性,以支撐自己的生命。

在眾多靈性質素中,他選了勇氣丶謙卑丶正義丶節制丶溫柔丶忍耐丶喜樂丶尊重丶善良、寬恕丶聆聽丶信任丶信心丶憐憫丶仁愛與和平共十六項。(註9)其中不少與保羅在加拉太書所講聖靈的果子相吻合:「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加5:22-23)他在「背上十架」一章,表示基督信仰就是通過抗爭去實踐公義,抵抗不義。因此,他又以登山寶訓的八福來説明,追求心靈貧窮丶哀慟丶謙和丶飢渴慕義丶憐憫人丶清心等靈性質素,以締造真正的和平。而在締造和平的過程中,則要準備背起十架,為義受迫害。這就是八福所傳達的信息(註10)。他也在教會事奉丶教授法律丶在社會上推動民主抗爭運動丶追求一個更公義的社會等方面,實踐自己的信仰,表現出上述的靈性質素。

4. 建立統一的人格

在現代社會,人有多重的身分與角色,而這些不同的身分和角色,往往會彼此衝突和矛盾,使人異化自己,又或覺得外在世界是碎片式的,沒法形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更找不到自己在其中的使命和人生目標。

戴耀廷曾經覺得他法律的世界和基督徒信仰的世界是兩個世界,一個是公共的,另一個是個人的;一個是現世的,另一個是超世的,直至他以公義貫通二者。(註11)

他雖然有個人丶基督徒丶法律學者丶民主派丶社會運動發起人丶政治人物丶香港人丶中國人等多重身分,也有兒子丶丈夫、父親丶老師等等的角色。(註12)不過,他能夠以信仰為基礎,貫穿所有的身分和角色,建立一個統一和完整的人格,追求一個更好的自己和世界,因此,他可以勇敢的説:「大家見到的我,就是真實的我。」(註13)

5. 以盼望面對崩壞的世界

全球化下的世界,大國爭霸,高科技武器推陳出新,戰爭陰霾長久不散;貧富懸殊日益嚴重,連富裕國家也動盪不安;環境破壞,人類和所有生物同樣受害;城市人口密集和極速流動,致命病毒短時間擴散全球。我們身處的世界越來越不公義,也沒有真正的和平。

對於香港人而言,二十多年「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經驗,正一步步的消逝,代之以一國決定香港的政體和法制,以武力管治香港,由不得民心和無需問責的政府進行管治。

我們能夠對未來樂觀嗎?

戴耀廷却説:

「作為一個人,我仍然深信,即使周遭的環境是如何惡劣,壓力如何巨大,仍要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用希望來突破困境。我心中黑暗的隧道的那點光,正是源自這種盼望。

也許你會覺得我太天真,但能天真,相信是我能見到黑暗隧道那點光的原因。天真不是幼稚,而是能把握住任何一點兒的希望,推動自己走下去的原動力。或許我就是這樣的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註14)

戴耀廷的確是一個天真的人,而且,因著信仰,他成為了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相信上主,信任他人,也相信世界可以變得更公義和更和平。

希望,從來只是留給相信的人。

 

註1:戴耀廷:《愛與和平—未完的抗爭之旅》香港: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2020年7月初版。

註2:同上書,頁213。

註3:同上書,頁21。

註4:同上書,頁213。

註5:同上書,頁214。

註6:同上書,頁217。

註7:同上書,頁308-312。參林前4:9,林後12:7及提後4:7。

註8:同上書,頁212。

註9:同上書,頁213-232。

註10:同上書,頁300-304。

註11:同上書,頁33-36。

註12:同上書,頁251-255。

註13:同上書,頁309。

註14:同上書,頁255。

 

文章曾刊於《時代論壇》網站,作者授權轉載。